第一章
一、研究準備
●毛澤東說:“敵人有的,我們要有,敵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管他什麼國,管他什麼彈,原子彈、氫彈我們都要超過。”
●周光召懷裏抱著一大堆畫報雜誌朝桌上一攤,並大聲嚷著:“都來看看,都來看看,這裏麵說不定有名堂!”眾人一下子擁上去動手翻閱。
●看著計算出來的結果,於敏高興地說:“我們到底牽住了‘牛鼻子’!”
● 研究準備
共和國故事·威名遠播中央部署氫彈研製工作
1956年,在周恩來、聶榮臻、李富春主持下,中國製定了《1956至195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把發展以原子彈、氫彈為代表的尖端技術放在突出位置。
氫彈亦稱“熱核武器”,它是一種利用氫元素原子核在高溫下聚變反應於瞬間放出巨大能量起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它主要由裝料、引爆裝置和外殼組成。氫彈爆炸時,作為引爆裝置的原子彈首先爆炸,產生數千萬度高溫,促使氘氚等輕核急劇聚變,放出巨大能量,形成更猛烈的爆炸。
氫彈的研製,在理論和製造技術上比原子彈複雜得多。實現核聚變爆炸,需要1000萬度的高溫。迄今為止,除了原子彈爆炸,人們還無法在瞬間獲得如此高的能量。兩個超級大國一直把氫彈技術作為核威脅的主要手段而嚴加保密。
我國的氫彈技術,完全是靠自己的科學家在一片空白中艱苦探索,一點一點攻克難關掌握的。
為了突破氫彈技術,早在1960年底,核武器研究所在全力研製原子彈的同時,錢三強根據劉傑部長的布置,在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了輕核理論研究組,開始氫彈的理論探索研究。
對於氫彈,我國領導人早就有打算和安排。在導彈和原子彈研究秘密進行的同時,中國氫彈的研製工作也在夜以繼日地進行。
氫彈的研製被提上議事日程後,緊接著,有關部門做出部署,要求氫彈的理論探索先行一步。
1962年12月,周恩來領導製定出《1963至1972年科技發展規劃》,部署了氫彈的研究試驗工作。
1963年8月,聶榮臻在國防科委辦公會議上提出:
氫彈的研製要開始考慮。
同年9月,鄧稼先等一批科學家在完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總體設計之後,轉向更高的目標——承擔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設計任務。因此,我國第一顆氫彈的代號就叫作“639”。接下來,我國科學家就開始了緊張而艱苦的氫彈探索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後,周恩來立即指示二機部要加速研製氫彈。
在彙報氫彈情況時,周恩來問劉傑:“研製氫彈是怎樣安排考慮的?”
劉傑回答:“現在還有許多問題吃不透,大約需要三五年時間。”
周恩來接著說:
五年是不是太慢了,要快。
此後,二機部經過反複論證,向中央專委報送了《關於加速發展核武器問題的報告》。
1965年1月23日,毛澤東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經濟建設長遠規劃設想的彙報時指出:
敵人有的,我們要有,敵人沒有的,我們也要有,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管他什麼國,管他什麼彈,原子彈、氫彈我們都要超過。
同時,劉少奇也提出:
要像炸響原子彈那樣早日炸響氫彈。
1965年2月3日和4日,周恩來主持第十次中央專委會,審議並批準了二機部的報告,決定:
力爭1968年進行氫彈裝置爆炸試驗。
周恩來指示二機部,盡快研究提出加快氫彈研製的計劃,要求把氫彈的理論研究放在首要位置上,並注意處理好理論和技術、研製和試驗的關係。
2月底,在朱光亞、鄧稼先、彭桓武主持下,進一步加緊了對氫彈理論原理的攻關工作。
這個時候,法國對氫彈已經研製了4年多,但還沒有搞成功,廣大科技人員下決心搶在法國的前頭實現氫彈爆炸試驗。
同年2月3日,二機部向中央專委呈報了《關於加強發展核武器問題的報告》,主旨為盡快突破氫彈技術向戰備核武器的高級階段發展,為此,周總理主持專委會審議並批準了這個報告。
於是,一場氫彈的攻堅戰悄悄地在中國這塊神聖的土地上打響了。錢三強為氫彈研製做準備
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
錢三強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預研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準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8個月,就研製成了氫彈。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製定人。
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彙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他像當年居裏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
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複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錢三強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科技的大本營。
1960年12月,錢三強的科技大本營包括王淦昌、彭桓武和於敏等人,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
緊接著,以於敏、黃祖洽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在這群年輕的科學家身上,有著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於敏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僅此一點,就足以說明他的貢獻。
於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係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後在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中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
1944年於敏考上了北京大學工學院。但是上學後,於敏發現,因為這裏是工學院,所以,老師隻是把知識告訴學生會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訴學生根源。這使於敏很快就失去了興趣。
1946年,他轉入了理學院去念物理,並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
1949年於敏本科畢業後,考取了張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後張病了,指導他學業的便是胡寧教授。他的學術論文就是在胡的指導下完成的。
後來,於敏被彭桓武、錢三強調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這個所是1950年成立的,當時由錢三強任所長,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長。當時我國科學界一片空白,他們高瞻遠矚,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
經過長期的努力,於敏對原子核理論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論分為三個層次,即實驗現象和規律、唯象理論和理論基礎。在平均場獨立粒子方麵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錢三強在後來談到於敏時說:“於敏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留學英國、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的彭桓武則認為:
原子核理論是於敏自己在國內搞的,他是開創性的,是出類拔萃的人,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
黃祖洽也是“重量級”人物。
1944年,黃祖洽考入西南聯大物理係。在校期間,他和李政道曾經同班學習過。1946年他隨清華大學回到北京就讀。
1948年,黃祖洽考上了本院的碩士研究生,最初導師是錢三強,後來改在彭桓武先生名下。
畢業後他和彭桓武一起進入核反應堆的理論研究工作,成為我國核反應堆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並且在後來的研究中,成了唯一一位同時參加原子彈和氫彈兩方麵工作的研究人員。除此之外,在黃祖洽身上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綽號——半導體。
事情是這樣的,1960年底,黃祖洽已是原子能研究所第四研究室的一個組長。一天,他被通知去錢三強的辦公室。
錢三強用信任的目光看著黃祖洽,語氣中帶著幾分嚴肅地說到:
小黃,今天叫你來,是要告訴你黨組織的一個重要決定。為了早日掌握氫彈技術,我們要先行一步,組織一個輕核理論小組,對氫彈的作用原理和各種物理過程以及可行結構進行探索、研究。現在,我們隻能靠自己了!
接著,錢三強又特意叮囑:“你原來那個組叫47組,這個輕核理論組就叫470組,注意保密。”
黃祖洽接到任務後,緊接著就帶領人員投入到氫彈理論研究當中。
1961年秋,鄧稼先等人搞原子彈,想讓黃祖洽到他所在的部門去做兼差,兼差有一個好處,就是原子能所的一些研究結果,可以供他們參考但是他們那邊的工作是絕對保密的,黃祖洽接受了任務,從此,就開始兩邊兼差,一半時間進城,一半時間在原子能所。
在原子彈製造理論的研究中,有許多重要的環節,其中之一就是,提供中子原的金屬如何確定,這個問題難住了所有人,幾經討論,都沒有結果。
黃祖洽在一次坐公共汽車的時候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順著這個想法就推導出一個條件,這個金屬應符合什麼條件,符合這個條件的金屬,實際上就可以定是什麼金屬。從而使這個難題得以解決。
至於半導體名字則是由錢三強先生說的。一天,錢三強讓黃祖洽去做一個半導體,並叮囑他原子能所那邊的一些什麼東西,可以提供給核武器研究所這邊,但是這邊的工作一點兒都不能透,所以是個半導體,從此,黃祖洽身上也就有這個綽號。0周光召發現氫彈圖紙問題
1965年3月,為加強氫彈研製的攻關力量,二機部部黨組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原子能所的黃祖洽、於敏等30多名專家調到核武器研究院。兩支理論設計隊伍會合在一起,迅速投入氫彈研製,展開了氫彈的攻關任務。
這個時期,世界上擁有氫彈的隻有美、蘇、英3個國家,但是,這些國家對氫彈的原理和結構均嚴格保密。中國的科學家們除了知道氫彈的“標準資格”應達到的TNT當量,以及在研製過程中必須進行大量的計算外,沒有別的有價值的東西。
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的第一顆氫彈,隻能完全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研製。
攻關的“戰場”設在九院理論部幾間3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裏。
緊密排列的幾張桌子上,放著白紙、計算尺等簡單的辦公用品,連一台國外已經普遍應用的電子計算機都沒有,這就是設計氫彈圖紙的戰場。
然而,就在這樣簡陋的工作環境下,科研人員個個幹勁十足,為突破氫彈理論夜以繼日地奮鬥著。
一天中午,中國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周光召興奮的叫喊聲打破了工作室的靜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