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名士的人格風範對後代文士始終具有無限的魅力,成為其精神世界與人生活動不可複現的範本,曆代名士不時而現,讓人們重睹魏晉名士的遺采流韻。魏晉名士對後人的影響是相當廣泛而深刻的,大而言之,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自然的自由的生活成為士人的人生目標。安定有序的社會須賴一定的倫理的和法律的條文規定與習尚約束,沒有約束,是無法維持群體生活的。從個體的人來說,總是追求最大限度自由和最適合自己個性的自然性生活的,因而群體生活的種種約束對個體來說總是妨礙自己追求目標的實現的。魏晉總體上是個混亂和失序的時代,名士們因時代多種因素提供的條件,以及他們自身相當高的素養作前提,基本上接近於實現了那種極度自由和自然本真的生活。這種瀟灑的、藝術的、脫俗的生活,便成了後代士人夢寐以求的存在方式。李白心中的偶像便是東晉的謝安,白居易、蘇東坡等都以陶淵明的形象作為理想。魏晉名士們充滿個性色彩和洋溢勃勃生氣的人格形象,成為一代代文人雅士鑒賞品味的對象,也在他們自身人格中留下了或多或少、或強或弱的遺痕。
二、儒道釋兼攝成為士人思想修養的基本範式。儒家是很強調思想純粹性的,若遇異端可“鳴鼓而攻之”。漢代獨尊儒術後,對異端更是采取排斥態度,形成了所謂正統(道統)觀念。魏晉是多種文化大碰撞,各種思潮大激蕩的時代,其思想序幕即是從離經叛道開始的。這時代,是思想上無偶像的時代,博采內外經典,雜糅儒道釋各家思想是名士們基本的思想方式。唐代基本上不排斥道、釋,文人雖以儒學為基,但還延續魏晉名士的修養方式,博采廣攝,柳宗元崇佛,白居易儒道釋兼取,王維亦官亦佛,至於蘇東坡更是融會眾流。
三、身在人境而超塵出俗成為士人新的清高人格的淵藪。清高,是古代正直人士的人格特征之一。在先秦或如不食周粟的夷齊,或如絕意仕進的岩穴之士莊周之類。魏晉名士真正開創了身處人世而宅心世外的清高境界。他們身在人境,心不染利祿;甚至位居台甫,卻不戀富貴。這種心隱而身不隱的絕高境界,正是周敦頤揭明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士人新的人格範式,解決了士人隱居的根本性問題,所以為曆代清高之士仿效。
四、琴棋書畫,全麵的藝術修養成為士人新的素養目標。文人,以學問與著述或事功立世,是儒家早定的人生目標,若要增加,那也隻能是音樂素養。魏晉名士,幾乎人人都必備棋琴書畫之才,且為社交的基本功,自然也是生命意識另一種表現方式。琴棋書畫的全麵普及,且提高到文人必具素養的高度,為後代文人人格修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唐以來,文人與這些“玩物”都有難解之緣,文學與藝術的交融彙通,提高了士人人格的審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