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老隊長下山時,把想請朱克家上山到山寨教書的心事告訴了他。原來,愛尼族的山寨裏曾經辦過一所小學,但請來的幾位教師受不了山寨的寂寞與貧窮的煎熬,都一個個地走了,五、六十名學齡兒童隻能輟學。
朱克家明知那裏條件比猛掌還要艱苦,但他主動向公社黨委提出要求,轉到莫登山寨去。
1970年12月,朱克家上山了,當他看到用漢文編寫的教材學生聽不懂時,便刻苦學習逐步掌握了愛尼語。
在這裏,他看到愛尼婦女白天勞動,晚上還舂米到深夜,家務勞動繁重,就和幾個愛尼族青年設法用手扶拖拉機帶動碾米機,減輕了她們的負擔。
為了讓電燈早日照亮山寨,朱克家利用回上海探親的機會,搜集安裝小型水力發電機的資料,學習電工操作技術,回到山寨後引來山泉,山寨上便有了電。
朱克家還學習了理發、裁剪、蹬縫紉機,修收音機、手電筒、鬧鍾,為愛尼鄉親們服務,他成為愛尼山寨中最受歡迎的人。
1972年,猛倉公社黨委根據朱克家的突出表現,推薦他去昆明師範學院上大學。可是,朱克家卻放棄了這次難得的機會,表示要繼續留在偏僻的愛尼山寨,要把它建設得更加美好。
後來,朱克家被上海駐雲南知青慰問團發現,成為知青紮根農村的典型。
在當時,上海知識青年在全國各地農村的各條戰線上,湧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典型和英雄模範人物,他們成為深受人民群眾歡迎、愛戴的帶頭人。天津知青張勇保護羊群犧牲
在上山下鄉的天津知識青年中,還有一位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女知青英雄張勇。
1969年,18歲的張勇從天津市四十二中畢業後,學校準備留下她任教,一家報社也看好她,準備招收她當編輯。張勇卻回答說:“我要到邊疆牧區去,到艱苦的地方去!”
張勇積極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在學校第一個自願報名到呼倫貝爾大草原插隊。張勇的行動感召了一批天津學生,他們紛紛報名加入到了上山下鄉的隊伍中。
4月25日,天津火車站。列車開動了,第一次離開親人,而且到遙遠的草原上去,許多同學忍不住哭了。作為領隊的張勇勸說大家要堅強,並且帶領大家唱起歌曲《中華兒女誌在四方》。一路上,她不停地向大家問寒問暖,還樂此不疲地幫助列車員打掃衛生,為旅客端茶送水。
4月28日,62名知青到了新巴爾虎右旗額爾敦烏拉公社。麵對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一些同學禁不住哭了。這時,張勇又開始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要去,這才是好同誌!”
張勇是女生中第一個申請到最艱苦的牧業生產第一線,即額爾敦烏拉公社白音寶力格生產大隊插隊的。
當張勇走進蒙古包,感到一切都陌生而新鮮的。她在日記中寫到:
我要做茫茫草原上的駿馬,永遠奔馳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和貧下中牧一道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繁榮富強的新牧區!
知識青年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麵臨著許多考驗,首先要過“三關”:生活關、語言關和勞動關。
那時的蒙古族牧民過的是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遊牧生活。幾輛勒勒車載著全部家當,到哪兒放牧,哪兒就是家。一年四季生活用水非常困難。許多知青舍不得用水洗臉、刷牙,往往一年半載沒有條件洗澡。
新巴爾虎的冬天氣溫常常在零下三、四十度。夏天,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放牧,沒有一棵可以遮陽的樹,中午太陽直射,烤得人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鑽進去。
在自然條件如此惡劣、物質條件這般艱難的環境裏,張勇無怨無悔地從頭學起,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去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很快適應了牧區生活和飲食習慣。
張勇在家時從來不吃羊肉。到了草原,牛羊肉成了主食,喝的是奶茶。她吃不慣也得吃,吃了吐,吐了還得吃,慢慢地適應了牧區的生活。
看著牧民熱情的笑臉,張勇卻懵了,她聽不懂半句蒙古語。她非常著急,便暗自下決心:一定要學會蒙古語!在她的兜裏,總是裝著蒙漢兩種文字的《毛主席語錄》,逢人就問,有時間就學,不到半年就能用蒙古語對話和寫作,她還學會了用蒙古語動聽地唱《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等歌曲。
在天津偶爾看到拉車的馬,張勇都會趕緊遠遠地躲開。在草原上,馬可是人們的腿!放牧、外出哪樣也離不開馬。有的男知青練騎馬時摔折了胳膊腿,女知青為練騎馬所受的罪就更別提了。張勇憑著她那堅韌的性格,努力學騎馬,掉下來,上去,再掉下來,再上去。不久,被摔得傷痕累累的她,終於征服了駿馬。
在冰冷的蒙古包裏,張勇卻在日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樂觀精神:
艱苦練就紅心赤膽,天做帳篷地做床,風雪呼嘯我乘涼!
當張勇看到羊倌們風裏來雨裏去放牧,感覺放牧可以鍛煉自己,就主動跟隨羊倌去放牧。
生產隊分配給張勇放牧的是1600多隻1周歲半的羊。放牧時羊群散開,那可是一眼望不到邊的一大片呀!既不能把羊放丟、跑散,也不能讓狼叼走,往往是顧了東,顧不了西;轟了這邊,轟那邊;一天下來累得渾身不想動彈。
到了剪羊毛季節,羊倌被抽回來了,知青們要獨自放牧去了。張勇拿上套馬杆騎馬放牧,她非常高興,這是兩個多月來自己第一次一個人去放牧。沒走多久,張勇看到羊高興地吃草,舍不得再趕,就在附近放牧。晚飯時,羊倌卻說:“你今天放得不好,羊就在這麼近的地方吃草?”張勇聽了很不好意思。
第二天,張勇一邊讓羊吃草一邊往草原深處趕,一直走到了達賚湖邊,在一碧千裏的草原讓羊群盡情地吃草。張勇和前一天一樣的時間趕著羊群往回走,半路上天就黑了,前麵還看不到蒙古包的影子。這時,大風刮起來了。羊群都臥倒在地,任憑張勇大聲喊使勁趕,但是羊群行動緩慢。
這時,羊倌策馬趕來,和張勇一起趕羊群。21時40分,張勇和羊倌冒雨把羊群趕入羊圈,她卻難過得吃不下飯。羊倌告訴她:“放羊要耐心,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就慢慢讓羊群一邊吃草一邊往回趕……”
還有一天,早上刮起了大風,張勇趕著羊群頂風出門了。張勇記得羊倌說頂風羊群吃不好草,她就趕羊群順風走,卻不料羊群一下散開了。她忘記拿套馬杆,而且馬也不肯走,羊群一下跑出3公裏。她就脫下上衣揮舞著剛把一半羊群趕好,另一半又朝山上跑了。張勇東奔西跑,用了兩三個小時才把羊群趕到一起,羊倌來換她,筋疲力盡的她一句話也沒有說,徑直回蒙古包了。
回到蒙古包,張勇感到非常慚愧:“這麼小的困難都克服不了,怎麼能談到在牧區紮根落戶一輩子呢?”張勇坐不住了,又騎上馬去看羊群去了。
張勇從到草原的那一天開始,就把牧民群眾當成自己的兄弟姊妹和父母親人。她為少數民族兄弟做的好事有口皆碑。張勇的勤勞善良也深受廣大草原牧民的喜歡,他們親切地給她起了蒙古族名字“烏恩琪”,漢語是“忠誠”的意思。
一次,羊倌說羊生蛆了,要抓來上藥。一隻小羊羔被抓來,尾巴上生滿了蛆。小羊羔猛地一竄,張勇本能地躲開了。在達賚湖邊,張勇看到羊倌老梁手上有血,就關切地詢問怎麼了?老梁說羊羔生蛆了,他用手清理幹淨了。張勇聽了十分驚訝,回想起自己躲避小羊羔的事情,感覺慚愧極了。此後,張勇主動給生蛆的羊挑蛆、洗傷、上藥。給羊洗藥浴是牧區最髒最累的活,張勇挽起褲腳,光著腳丫,奮戰在浴槽旁。有時羊一掙紮,連人帶羊一起掉進浴槽,弄得滿身泥水,她也不在乎。
一天,張勇正在放牧中,忽然下起了雨。不遠處的一位放牧的老牧民騎馬來到張勇跟前,摘下草帽給她戴上。草原上善良的人們深深地打動了張勇,她也用一片真誠回報草原上的人們。
牧民奔布力患有肺結核,丈夫外出放牧,她和年幼的孩子沒有人照顧。張勇主動搬到奔布力家居住。白天,她起早貪黑放牧,晚上,她為奔布力做飯、洗衣、擠牛奶、哄孩子、請醫買藥。奔布力的病情易傳染,張勇顧不上自己,而是千方百計不讓孩子被傳染。奔布力眼含熱淚說:“你待我比親人還親啊!”
張勇在草原住過許多蒙古包。她住到哪裏,就把哪裏當成自己的家,拉水、做飯、哄孩子、擠牛奶、揀牛糞,什麼活都幹。
嚴冬的一天,在貧困的達日瑪家,張勇看到她穿得十分單薄,立即將上級發放給她的棉布和棉花拿來相送。達日瑪說:“你離家這麼遠,離媽媽這麼遠,還是留著自己用吧!”
張勇說:“還是您收下吧,您穿和我穿一樣,這裏就是我的家,您就是我的媽媽!”
達日瑪感動得熱淚盈眶。張勇送的棉布,達日瑪舍不得用,疊得整整齊齊放在枕頭底下,逢人就拿出來說:“這是我姑娘送給我的!”多年後,她拿出棉布睹物思人地說:“看到這塊布,就像看到我姑娘張勇了一樣!”
因為當初生活不習慣,張勇患有胃病,當聽說解放軍戰士戴金海也患有胃病時,立即將母親寄給她的藥轉寄了過去,並且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祝他早日康複。
一次,戴金海專程到白音寶力格生產隊找張勇致謝,但是張勇放牧未歸。張勇回來聽說戴金海吃了藥非常見效後高興極了,她立即給天津家中寫信,請母親購買藥品直接寄到部隊。
張勇和當地的牧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她隨身背著的挎包裏,總是裝著針線,看到牧民的衣服破了就給縫補。當地的牧民有許多人都患有風濕病,她就將自己省下的錢寄回家,讓家人幫著買藥送給牧民。
一次,張勇病倒在一戶牧民家。老大娘熬藥給張勇喝,並且撫摸著她的頭說:“你不回天津嗎?你不想媽媽嗎?”張勇聽了,心裏不由一陣心酸,但是她看著慈祥的額吉,卻動情地說:“額吉,我不回天津,也不想家,美麗的草原就是我的家,貧下中牧就是我的額吉阿布!”
1970年6月3日,張勇騎馬趕著1500多隻羊去放牧。那幾天由於天氣變暖,克魯倫河上遊的冰層逐漸融化,下遊河水暴漲,平時很窄的河床一下子與陸地平了槽,分不清哪兒是河,哪兒是岸了。
一位知青發現張勇不見了,湍急的克魯倫河岸邊放著她的衣服!還有兩隻渾身濕透打著哆嗦的頭羊。
公社主任巴拉吉爾聞訊後,迅速集合民兵往出事地點趕去。
巴拉吉爾派民兵騎馬沿著河岸向下遊去找,另外派人在粗繩上掛滿鐵鉤,沿河兩岸打撈,從當天中午打撈到天黑,又點燃無數支火把繼續搜尋。連續5天沒有任何痕跡,直到第6天人們才在距離出事地點30多公裏外的河灣處,發現了張勇的屍體。
打撈上來後,人們看到她頭巾仍紮得很緊,發辮也沒有鬆開,手裏還抓著一隻死羊。經旗裏有關部門和法醫檢查鑒定,張勇是為了救落水的頭羊而跳到水裏的。當時如果不把頭羊拽上岸,羊群就會跟著頭羊繼續落水,那就會造成大批羊隻被河水衝走的損失。估計她是在救上兩隻頭羊後再去救第三隻羊時,被湍急的河水衝倒,不會水的她就這樣被冰涼的河水吞沒了。
張勇犧牲前20天,她在日記中寫到:
金訓華是革命青年的光輝榜樣,為搶救國家戰備物資獻出了寶貴的青春。和英雄相比,自己是多麼渺小啊!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就要迎著困難上,搶著重擔挑,在艱苦的工作中,經過痛苦的磨練,把自己改造成工農兵所需要的人。
張勇犧牲後,草原牧民和知青將她安葬在額爾敦烏拉山頂,讓她和草原為伴,長眠在克爾倫河畔。
張勇插隊的白音寶力格生產大隊被當地命名為張勇生產隊。
中共新巴爾虎右旗委員會核心小組根據張勇遺願,追認她為中國共產黨員。
1970年10月,黑龍江省授予張勇革命烈士稱號,並且頒布《關於學習張勇同誌英雄事跡的決定》的文件。天津市號召全市廣大革命群眾向張勇同誌學習。
1971年2月25日,《天津日報》刊發了黑龍江省張勇事跡聯合報道組采寫的長篇通訊《笑迎草原暴風雪壯麗青春獻人民》,詳細報道了張勇的英雄事跡。
3月17日,《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刊發了新華社通稿《壯麗青春獻人民》。接著,全國各地報刊相繼刊發了張勇的英雄事跡。黑龍江省和天津市成立了張勇事跡展覽館,廣泛宣傳張勇的英雄事跡。
張勇的多篇日記也被改成了歌曲,有一首《我愛祖國的大草原》當時在全國被廣泛地傳唱:
我愛呼倫貝爾大草原,紅旗如海綠浪無邊。紅太陽光輝照亮牧區,我催馬兒飛向前……
張勇的英雄事跡還被創作成詩歌、歌曲、劇本、對口詞、連環畫等作品,成為當時激勵人們報效國家的生動教材。張勇成為全國上山下鄉知青的典型和榜樣。也成為人們永遠崇敬、懷念和學習的英雄模範!重慶知青王光照成土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