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漢元帝的皇後嬪妃(2 / 3)

元延四年(前9年),中山孝王與定陶王均入朝覲見。定陶王率王國傅、相、中尉三官一道入朝,中山孝王惟獨帶一位王傅,成帝覺得納悶,就問其原因。定陶王答:\"祖宗有定製,諸侯王入朝麵聖,應率封國內二千石官同行。傅、相、中尉,都是封國內二千石,所以都可隨從。\"成帝又讓他誦《詩經》,定陶王出口成章,且能通解其義,成帝心中甚喜。又一天,他問弟弟中山孝王:\"隻帶封國王傅入朝,是據什麼法令呢?\"中山孝王瞪目結舌,令其誦《尚書》,又是支支吾吾。後來成帝給諸侯王賜宴,中山孝王最後一個吃飽離席,起來時,襪子上係帶又鬆開。成帝由此覺得中山王不如定陶王賢能,常常向王政君讚譽定陶王的才藝。這對定陶王入繼大統產生了重要影響。另外,隨同前來的定陶王祖母傅太後也為孫子在宮中辛勤奔走,多方賄賂,首先打通了成帝最寵愛的趙飛燕姐妹的關節,送去了很多珍寶與特產,趙氏姐妹也聽到過皇上讚揚定陶王,自己更想借機鞏固日後在宮中的地位,也就積極地替他爭取;同時,傅太後還買通了喜愛錢財的驃騎將軍、曲陽侯王根,通過王根等人討好王政君。多管齊下,定陶王劉欣終於如願以償,於綏和元年(前8年)二月被立為皇太子。一年後,成帝暴死,劉欣即位。為了斬斷哀帝與已來長安的傅太後及生母丁姬的親密關係,王政君隻準許她們每十天與皇帝見一次麵。不久,哀帝請求王政君準許追尊生父定陶恭王為恭皇,並加封祖母傅氏和生母丁氏為皇後。後來,他借口\"漢家之製,推親親以顯尊尊\",把傅氏由帝太太後改封為皇太太後,稱永信宮,丁氏為帝太後,稱中安宮,與太皇太後王政君稱長信宮(後居長樂宮)並駕齊驅。這樣,加上當時的中宮皇太後趙飛燕,哀帝時後宮共有四位皇太後。

傅、丁開始得勢後,王政君為了避免與其發生衝突,曾詔令以大司馬輔政的侄子王莽辭職。哀帝擔心剛剛即位,就失愛於王政君,未敢造次,對王莽表示挽留,並派人向王政君說:\"皇上聽說太皇太後下詔,很是悲傷。皇上表示,您若不讓大司馬輔政,他就不敢聽政。\"於是,王政君再一次下詔讓王莽輔政。但王氏外戚與傅、丁兩家顯然難免發生衝突。一些大臣出於各自的考慮,也紛紛就朝廷人事發表意見。不久,司隸校尉解光彈劾曲陽侯王根及其侄子成都侯王況,內懷奸邪,蔽上壅下,內塞王路,外交藩臣,驕奢僭上,壞亂製度,無人臣之禮。哀帝就借機削去王況的封爵,貶為庶人;把王根撤職,逼令歸國。隨著傅、丁兩家的得勢,她們也日益驕倨。傅太後與王政君談話時,常常不禮貌地直接稱她\"嫗\",即老太婆,王政君也不便當麵發作。看來,作為實際掌權者的王政君因傅氏得勢也經曆了一段不甚愜意的生活。

傅、王兩家的明爭暗鬥,使西漢中樞政治更加腐敗黑暗。為了確保王政君絕對的國母地位,輔政的大司馬王莽等人對傅、丁的勢力設法加以限製,這種限製又導致雙方衝突的進一步升級。有一次,未央宮內大宴,有人給傅太後設帷座,與首座的王政君並列。王莽看到後,立即板起麵孔說:\"傅太後隻是藩國的太後,怎可與至尊的太皇太後平起平坐?\"言罷,令人立即撤掉了座位。王莽因此得罪了傅氏。事後,王莽不得不避其鋒芒,在王政君的授意下提出辭職。這一次,哀帝沒有挽留。王莽回到了自己的封國南陽(今屬河南)後,杜門謝客,靜觀時變。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王政君建議哀帝頒布法令,限製占田與廣蓄奴婢。但哀帝自己帶頭破壞規定,一次就賜給董賢良田二千頃,法令實際上是一紙空文。王政君詔令王氏娘家人:家中田地,除了祖上墳塋地外,其餘都要分給貧民。雖然這隻是一種姿態,卻使王政君獲得了慈善國母的美譽。不久,哀帝迫於朝野上下的壓力,以奉侍王政君為名,將王莽重新召回。

元壽二年(前1年),哀帝死於未央宮。哀帝沒有兒子承繼國統,王政君立即入宮,掌握了象征最高權力的傳國玉璽。她啟用王莽,委以軍政大權,逼死董賢,立中山孝王的兒子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平帝年僅9歲,體弱多病,王政君雖然高高在上,東山再起的王莽卻逐漸地將她架空,掌握了實際權力。

王莽的發跡,恰是王政君裙帶政治的結果。

王莽,是王政君三弟王曼的兒子。王曼死後,王莽家境孤寒,但對幾位叔伯\"曲有禮意\",恭敬備至。當年王鳳生病,他侍疾左右,親嚐湯藥,忙裏忙外,一連個把月都沒舒舒服服地睡個囫圇覺,有時臉都顧不上洗,以至於\"亂首垢麵\"。後來,在眾人推舉之下,王政君給他封官加爵,但他\"節操愈謙\",\"折節力行\"。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時,王政君讓他做大司馬,掌握軍政大權。這一時期的王莽表現得謙恭禮讓,朝野上下一片頌揚之聲,\"宗族稱孝,師友歸仁\"。王政君也對他十分信任,認為他德才兼備。其實,王莽此時已有篡漢野心。

為了更牢固地掌握手中的權力,王莽很注意在王政君眼中樹立自己的美好形象。他表麵上謙恭處事,以使朝廷官員頌揚他的功德。對王政君身邊的宮人,無論地位高低,均大加賄賂,有時連王政君的婢侍生病,他也親往探視,以討王政君的歡心。

王莽見年愈古稀的王政君不滿足長年居於深宮之中,便極為周到地安排她\"四時車駕巡狩四郊,存見孤寡貞婦\",並煞費苦心地籌劃她四季遊玩的地點。從此,王政君春夏秋冬常在外遊幸。在王莽的鼓動下,她還曾如願到多年前與元帝歡會的太子舊宮中緬懷舊情。另外,王莽還特別注意用一些虛名來取悅王政君。如奉勸她不要總穿粗布衣服,更不要常減禦膳,為了宗廟社稷,應\"遵帝王之常服,複太官之法膳\"等,顯得特別關心她的飲食起居。正是通過對王政君的蒙蔽與奉承,王莽攫取了越來越大的權力。平帝元始五年(5年),王政君賜王莽九錫,這是給予諸侯大臣無比榮寵的賞賜。這時,王莽已位極人臣。

元始五年十二月,年幼的平帝死去。王莽為了控製新君,遂從宣帝玄孫輩中選了年齡最小、年僅兩歲的廣戚侯子劉嬰。他欺騙王政君說,經過占卜,立嬰最吉,王政君當然同意。王莽立孺子嬰為君。幾乎同時,王政君收到一份奏章,說在武功縣(今屬陝西)境內發現一塊異石,上有丹書\"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接著,又有人奏請王政君立嬰為孺子,令王莽仿當年周公輔成王的先例\"踐祚居攝\"。看到奏章,王政君猛然間若有所悟,素來謙恭的王莽,難道有篡漢之心?年前他拒而不受在新野(今屬河南)增加的封邑,難道是想富有四海,擁有天下?想到此,王政君不由一驚。她對人說:\"丹書符命,實誣罔天下,不可相信。\"王莽的黨羽、太保王舜對她解釋道:\"事已至此,也沒法阻止了。再說王莽並不敢有非分之想,隻想通過攝政提高他的身份以威服天下罷了!\"王政君無可奈何,勉強下詔答應王莽稱攝皇帝,南麵朝群臣,聽政事,冕服禮儀\"皆如天子之製\",並改元稱\"居攝元年\"。

自此,王莽以\"假皇帝\"的身份攝知國政。消息傳出,宗室安眾侯劉崇及東郡太守翟義等移檄郡國,舉兵討莽。王政君聞訊,曾說:\"到底還是人心不相遠。我雖是個婦道人家,也知道王莽一定會不會有日子過。\"然而,王莽仍借她的名義堂而皇之地鎮壓了反對派。

成、哀、平三朝,皆絕國統,帝位虛懸。皇位繼承,聽由王氏。漢家基業已如大廈將傾,王政君受王莽的蒙蔽,對他親信有加,全權委托,西漢王朝竟眼睜睜地被斷送了。這一切,對於王政君個人來說,是一個悲劇。畢竟,西漢王朝的挽歌是在她手中打上了休止符。

4、新室文母,長壽宮淚

很快,王莽對自己的\"假皇帝\"名分不滿足了,他撕下謙恭的麵具,直截了當地向王政君提出:在號令天下和天下奏事時,將\"攝皇帝\"的\"攝\"字去掉,僅在王政君和孝平皇後麵前稱假皇帝。王政君不得不答應下來。

幾天以後,王莽索性頭戴皇冠,拜過王政君後,便在未央宮前殿即真皇帝位,定國號\"新\",紀元稱\"始建國\"。這一事件在曆史上被稱為新莽代漢。王政君悔恨不已,她後悔自己輕信王莽,養虎貽患,更恨王莽有負漢室。

正當王政君憤悱鬱結、長籲短歎之際,宮人來報,太保王舜求見。王舜施禮落座,王政君已猜到他的來意。原來,王莽即位時,曾幾次向王政君索取傳國玉璽,但王政君拒絕交出。傳國玉璽乃是當年漢高祖劉邦從秦末代君王子嬰手中得來,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由皇帝親禦,世代相傳,稱為漢傳國璽。王舜此番入宮,正是受王莽指使來求取傳國玉璽。王政君一見到王舜,就怒衝衝地破口大罵:\"你們承蒙漢家浩蕩皇恩,世代享受富貴榮華,不僅不知恩圖報,反趁托孤寄重之機,謀篡漢家江山社稷,絲毫不念及恩義二字。人到了這個份兒上,連豬狗都不會多看一眼,天下哪有像你們這樣的!王莽自以為上承天命,做了新朝皇帝,既然已改變了漢家正朔服製,那麼就應該自己另製國璽,傳之萬世,何必再三苦苦索取我漢家的亡國之璽,難道不怕是不祥之物嗎?我,漢家的老寡婦,先帝的未亡人,將不久於人世,後世偽造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璽現在漢室已破,我隻想與這顆玉璽同葬地下,你們休想再打它的主意!\"王政君又氣又恨,說罷,禁不住老淚縱橫,痛哭失聲,旁邊的侍從見狀也都淚眼汪汪。王舜也顯得悲傷不已,哽泣好久,才恢複常態對王政君說:\"太後,事到如今,臣等也無可奈何。王莽對傳國玉璽是誌在必得,太後想想看,您能最終堅持到底不給他嗎?\"勸解之中隱含著脅迫。王政君知道大勢已去,便拿出傳國玉璽擲到地上,咬著牙對王舜說:\"這玉璽就交給你。我已垂垂老矣,沒有多少活頭,不能親眼看到你們王氏滅族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