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的風險意識和一般原則(3 / 3)

勇於挑戰自我,克服恐懼貪婪

逢低買進,逢高派發是股市中最簡單的道理。隻有先低價買進,後高價賣出或先高價賣出,後低價補回才能賺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高拋低吸”原理。但是,所謂高與低是相對的,故而要真正做到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則是很難的。當遇到大跌時,投資者往往難以正確看待市場實質,恐慌情緒很可能動搖投資者入市買進廉價股票的信心;而當股市瘋狂上漲時,盲目跟風、貪心不足又會成為投資者的普遍心態,以致忽略了市場上與之同步放大的風險性,不能適可而止,見好就收,從而錯過了較好的離場時機。從這個意義上講,投資者麵對的頭號敵人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恐懼與貪婪是人類的天性,西方有些人認為,股市是上帝針對人的弱性設計的一種遊戲。這就要求投資者不斷修煉,時刻反省,挑戰自我,努力做到股指上漲時,力戒貪婪,股指下跌時,戰勝恐懼。“不要指望買到最低價,賣到最高價”。

股市不是賭場,切忌孤注一擲

有些人初入股市,誤把股市當賭場。實際上,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博取差價的短線操作具有投機的意義,但投資股市不僅僅是短線操作。購買股票的第一步是要有合理的資金計劃與運作策略。要分清市場上不同類型股票的特點,例如,有些成長性較好的優質股適合於中長期買入,而題材股、概念股、板塊股、三線股、垃圾股等隻適合於快進快出的投機活動。投資者可以根據市場特點將資金合理計劃,依據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對象,而不應將全部資金一次性投入某一隻或某一類股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賣出才能賺錢,不跟股票“戀愛”

投資者買進股票的目的最終都是為了賣出,隻有賣出股票才能獲利變現。沒有人將股票當做收藏品或是裝飾品來終生保存,可是許多投資者不明白“買是為了賣”的道理,老是舍不得賣出手中的股票,跟股票談起“戀愛”。當然,在股票價格上漲階段,應當抱著“有風駛得帆船盡”的態度,采取“讓利潤滾存”的原則,持股待沽,由它去漲。但是一旦行情出現轉變,就應該當機立斷,果斷拋出,落袋為安。要知道賣比買更難。一個人隻要有錢,隨時可以到證券市場上買進任何一隻股票,但是如何獲利賣出或止損出局,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了,所以,股諺曰:“會買者是學生,會賣者才是老師。”不跟股票談戀愛的另一層意思是,不要以為某一隻曾讓你賺錢,它就是好股票,總是特別喜愛,而某一隻股票曾使你虧損,它就是壞股票,一直懷恨在心。其實,股票的好壞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上沒有隻漲不跌的股,也沒有隻跌不漲的股”,隻不過看你選擇了這隻股票哪個階段而已。

過程應當重視,結果更為重要

投資者進入股市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利。這樣投資活動的結果就成為投資者應當關注的首要問題。至於投資活動的具體過程,則顯得並不十分重要。當然,有些投資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參與”炒股而來的,追求短線的刺激,獲得一時的快感。既然賺錢獲利是終極目標,那麼短線的“套牢”就不可避免。因為股價的波動性,“買進”即意味著“被套”。要奮鬥就會有犧牲,要投資就會有風險,要炒股就會有“套牢”。成功者與不成功者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怎樣對待“套牢”這個痛苦的過程。前者可能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套牢”,認真研究“套牢”的性質:是主動性“買套”,還是被動性“被套”?是係統性“套牢”,還是非係統性“套牢”?是階段二“套牢”,還是階段四“套牢”?是莊家“洗盤”,還是大勢向淡?是短線“套牢”,還是中線“套牢”?對於不同性質的“套牢”,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與方法。而後者,則可能會以消極悲觀的態度對待“套牢”,惶惶不可終日,生活於“套牢”的痛苦之中,使得這一過程顯得更加漫長。成功者明白,“過程”是獲得“結果”的必經之路,曆經艱辛,好事多磨,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不成功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隻為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往往作出了不明智的決策。

金融在於創新,觀念應該跟上

由於證券是一種虛擬形式的資本,它與企業用於購買廠房、機器和原材料的實物資本不同,在生產過程中不發揮直接作用。因此,證券市場的活動主要體現經濟流程中的“金融經濟”,而金融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建立在一定規則之上的一種“遊戲”。在這種“遊戲”中,經常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創新:品種創新、規則創新、手法創新、題材創新、概念創新等等,所以,作為證券市場中的股票投資者應當緊隨市場,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市場觀念,克服墨守成規、不求進取的落後觀念,力爭做到理念創新與金融創新的基本同步,在投資理念方麵達到順勢而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