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分卷 第一章 社會地位(1 / 2)

社會如同一台巨大的機器,而我們每個人則是這台機器上的一個個零件,都在推動著這台機器的發展,維持著這台機器的運行。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台機器不斷的更新換代,不斷的改良發展,功率也不斷的提升,運轉的節奏越來越快,這使得其上每一個零件都在加快運行,為了加快發展不斷忙碌。而為了保證整台機器不被極個別的零件的不正常運行而影響,也製定了大大小小的“使用規則”,本章我們先來聊聊這些明的或是暗的“規則”對我們的影響,亦或是決定了我們的什麼。

既然要聊聊當今社會的規律,那麼我們就先說說當今規律的形成過程。在眾多規律中我們先看“法”的形成。

大約距今兩三百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一個新的物種興起,從此開始了他們主宰地球的征服之旅。當時的人類憑借著超越大多數其他動物的智商,通過製造和使用工具,逐漸適應了自然,並在當時的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隨後幾個在同一地區的人類走到了一起,由於當時人類的單兵能力不是太強,合作的方式更容易在當時存活,由此形成了“聚落”。正如一句老話所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聚落”中的法則很簡單,每天盡可能多撲獲獵物,因為當時人類並沒有穩定的食物來源,所以當時人類隻能合作,在每次獵殺中提高自己的生存率,生存資料共享,人和人之間合作的時間要多過對立的時間。

隨時間推移,獲取食物的方式中采摘超越了捕獵,相比捕獵更加安全,更加穩定,於是這時母係社會取代了父係社會,女性的社會地位更高。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社會地位的高低是如何評定的呢?其實自古以來“高”與“低”的標準從未真正被確立過,隻是相對而言的形容詞。(注:後續章節中用形容詞評價事物的時候都隻是相對而已)那麼社會地位是什麼決定的呢?對社會所做的貢獻。

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在各種主義理論出現之前就已存在,所以說這個規律跟是什麼主義無關,在石器時代能獲取更多食物或是其他生存資料的人的社會地位就高,現在這個時代掙錢多的人社會地位也不會低,掙錢的實質還是獲取生存資料,錢幣隻是用來換取生存資料的中介,絲毫不影響這個規律,當然獲取生存資料的多少並不是唯一決定社會地位的因素。

盡管當今世界上都說“人人平等”,但其實差距永遠都在,正如我們每個人都不同,富的還是趾高氣昂,貧的還是端茶倒水,講到這裏有人就要說了,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卻能千古留名,我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的: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後歸園田居,然後……他被餓死了。不得不說在任何時候生存都是很重要的事,這就是為什麼我並不是非常欣賞詩人詞人,曆朝曆代真正有能力的人都能獲取足夠的生存資料,聲望自然也不比這些詩人差,但是這些有能力的人們每天都在忙碌著更加有意義的事:治國理政。寫詩是對過往的思考和對當下的感慨,詩可以一日不寫,但是政可以一天不理麼?這些人有權,但不一定有錢,但卻維持著天下人獲取生存資料的規律,由此觀之其對社會的貢獻太多了,而其權力的多少就體現了社會地位的高低,也就是說權力的多少要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多少。士大夫,宰相,首輔,除了亡國和罷官辭官的,還沒有被餓死的,罷官可能是投機錯誤,而辭官是沒有能力,沒有適應並盡量去改變社會的能力,而那些沒被餓死的人才是更有能力的人,不隻是獲取生存資料的能力,適應社會,改變社會,每個這樣的人哪怕隻改變一點點人類社會的規律都會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