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分卷 第四章 經濟(上)(1 / 2)

正如當今社會上最為實用的一句話:“沒錢說啥都是放屁”,這章我們得說經濟了,政治靠經濟支撐,科技靠經濟發展,軍事靠經濟加強,辦個什麼事不用花錢呢?所以評定一個國家是否強盛就是看經濟。

所謂經濟,就是指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度娘解釋)。翻譯一下,就是說經濟=生產+消費,而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其實可以理解為每一個被賦予一定價值的物品在社會中的流通,貨幣也是一樣,就是被賦予一定價值的紙片或者合金塊。生產就是將無價值或是價值低的物品變為有價值或是價值高的物品,前者為原始生產(種植大米),後者為加工合成(做成米飯);消費就更為簡單了,就是人類將一些價值高的物品通過人類活動降低其價值(吃了)。

那麼先說說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由來。

人類出現之時,生產在當時就是捕獵或者采摘,消費以進食和製造簡易工具為主,經濟活動非常簡單,生產→消費。隨時間推移,人類步入原始農耕社會,到此人類不再需要冒較大的風險以捕獵為生,取而代之的是刀耕火種,雖然作物成活率不是特別高,但也相對解決了一部分生活負擔,此時的經濟活動仍是生產→消費,但是生產水平相比之前已經有所不同了。

春秋時期的中國,,因冶煉技術的發展,鐵器廣泛應用於農業活動,鐵犁牛耕和精耕細作成為社會農業活動的關鍵詞,農業經濟在此時十分發達。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一些“投機者”把握住了社會規律,收集產量過剩的糧食,再運去需要糧食的地方,用糧食換取報酬,這就是最早的商人,當時稱為“賈(gǔ)人”。至此,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結構發生了變化,生產→運輸→消費,中間經過一次導手,那麼價格必然比之前要高,這也正是商人所掙的那一份錢,其利潤=差價-運輸費。

隨後的兩千多年裏不斷發展,在明代中後期,民營的經濟已經超越了官營,商人的地位也是從“士農工商”中最低的地位幾乎變成了第一位,由於古代的思維局限性和朝廷“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仍受到壓製,但是其實質社會地位已經很高了,原因就是有錢!(依據第一章)當時正要搞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所有條件都符合了,然而1644年,明滅。

商業發展至今,商人的利潤仍是出手價-入手價,也就是差價,然而這個差價已經與先前的不同了,現如今商人之間不斷進行交易,生產方供貨上去,商人批貨,再賣出去,另一個商家再買入,然後又賣出,後又有人買入,等真正導到櫃台的時候價格已經翻了好幾倍,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你看到的出售價=材料價+加工費+差價+差價+差價+……+差價。也就是說中間每經過一次導手價格就上漲一次,經過的手越多,價格就越高。如此,物價上漲,因此就要漲工資,然後就會出現這樣的局麵:兩年前你拿著一張100大鈔買一袋子米,兩年裏你不斷漲工資,月收入過萬,然後兩年後你拿著10張100大鈔還是去買到兩年前同樣的一袋大米,也就是說你手上那張紙片貶值了。

簡單來說,上麵的現象就是傳說中的“通貨膨脹”。

當然,上述情況是極端模式下的演繹,但是物價上漲確實是我們都能察覺到的,也就是說這事就在我們身邊發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