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分卷 第三章 政治(下)(1 / 2)

自古以來文明程度決定政治形式,文明程度由多重因素組成,經濟,科技,文化……當然政治也被包含其中。這些因素推動文明發展,而文明程度也體現在這些因素上,也可以說一個文明的高度就看這個文明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同時這些因素相互影響,舉個例子,經濟的發展支持著科技的研發,而科技的提升會促進經濟的發達。而政治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因素,科技的提升不會直接影響政治,也就是說政治與很多其他因素都是間接影響,但也有被其他因素影響的實例。

時間追溯到漢代,儒家思想融合了多派思想後,在董仲舒的推動和當朝皇帝的支持下成為當時的思想主流,其之所以受到漢武帝的支持是由於其中有“天人合一”的觀點,這一觀點利於統治,這又是根據當時的被統治階級的文化程度低,普遍相信“天”就是評判一切的準則,神學在當時那就是硬通貨,直到近代西方思想傳入中國才遏製了“神學”,隨後政治製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見文化程度對政治也是有影響的,其實質就是被統治階級的文化程度是否能夠看清統治階級的目的,而對於統治階級來說就是“刁民們”有沒有發現自己“登上皇位”的借口的腦子。

國內古代例子說的有點多了,我們來看看國外的史實。

十九世紀西方政治製度也發生了改變。先前歐洲人民利用傳入的火器推翻了騎士階級,用紙和印刷術傳播了自由的思想,解除了長久的思想禁錮。那沒了神權,一直以來以“君權神授”為依據的皇權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打擊,而這一時期西方資產階級逐漸壯大,各類科學理論層出不窮,不斷使生活中的每一個事物有了自己的原理,也變得更加的“合理化”。

鑒於真正決定社會地位的是生存資料,即金錢,過去的依靠“神學”來保障帝王的社會地位逐漸動搖。最終一部《權利方案》確立西方的君主立憲製,至此最大的封建階級統治者淪為國家專屬吉祥物,而且這個地位還是世襲製的。(君主的地位還是有滴~)

栗子已經舉好了,那麼綜上所述: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相互影響,其中經濟很重要!經濟很重要!經濟很重要!

有了此結論後我們就可以來看外政了。

世界就像是個大公司,每個政權都是股東,要想在這場幾乎不會開完(世界統一應該不太可能吧?是知道呢~)的股東大會上有發言權,甚至領導權,那麼就看誰的股份多了。有話語權的大哥自然不缺小弟,這就形成了第一種股東聯盟流派——大神帶飛流,實例:北約。

此種流派大哥招牌就是“跟哥混有肉吃”,聯盟小弟也都秉承“土豪我們做朋友吧”這一信仰,這種聯盟流派的優勢就是處於領導地位的政權獲得更豐富的發展資源,追隨者獲得更高等級科技,這種聯盟的弊端也十分明顯:一言堂!有點類似封建製,規模更大,結構更複雜而已。

伴隨著一些不結盟的大哥不斷發展,逐漸接近50%的股份占比,其他國家就察覺到不對勁了,於是有了第二種聯盟流派——臭皮匠流,實例: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