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有的人身強體健,有的人智慧聰穎,還有的人卻會在不久的將來夭折……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平等。
早在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將人分為上智、中人、下愚三等。隨著人們的思考,隨著文獻的頒布,等級製,逐漸成為人們腦中的思維意識。
為什麼要讓人們有等級製這個觀念?起初的目的我認為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地位,讓人們清楚自己的定位,通過“禮”來分割階層,利用“法”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用這樣的等級製的理念來達到讓人們在意識上就打消逾越階層的目的。
其實不用統治者來硬性規定等級,人在社會中與其他人進行比較的過程中就已經是在排名了,有的人能力強,有的人能力差,當資源不夠的時候任何人動動腳指頭也知道該給誰僅剩的資源。而當社會資源十分有限的時候,能力差的人就隻能麵臨被淘汰的命運,正如當今社會一樣,人口過多,資源有限,沒有多餘的資源去養無用之人……
這種以能力來分等級的方式還算相對的“正”,但是古時的分等方式就不同了,等級間差異較大,稍差一個等級甚至就是被別人決定自己生死的命運,分等方式以統治者的“一言堂”為準,盡管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其中不斷有人試圖改變這個等級分化嚴重的社會,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從近代西方思想傳入中國開始,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等級製思想受到了西方“平等”思想的衝擊,經過一些知識分子的傳播,“平等”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此時朝廷的實力大大削弱,於是一個契機出現了……可是真的按照“平等”的思想來建設社會……
很明顯,這個“平等”的思想我一直加著引號,此“平等”是什麼?是另一種等級製,隻是等級的數量變少了而已。這種問題逐漸顯露出來,新建立的社會逐漸失去民心。
此後國內又興起了另一種更為平等的等級製。
現如今的社會已經變得比較平等了,然而等級製,這是不可能消除的。社會上還是有含著夜明珠出生的人,也還有家徒四壁或是餓死街頭的人,所以,你告訴我什麼叫做“人人平等”?
這是從實質上來說的,社會顯然是不平等的,但是為什麼人們在這不平等的社會上還能保持安分,而沒有“鬧革命”呢?原因有這樣幾點:1.放眼當今社會以及過往的曆史中,從來沒有成功的真正平等的國家出現過。2.就算自己可以上台決定社會的一切,自己真的能把社會建設成為真正平等的嗎?或許還沒現在的政權統治的好呢。
3.沒有意識到這個社會是不平等的。
這點才是重中之重,如果一個人認為當前社會是平等的,是能在其中滿足自己生存條件的,那就不會去思考這個社會是否平等。然而這條隻適用於中國……中國在經曆了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後,一些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從前人們就是希望多獲得點莊稼,全家吃飽就是最終理想,所以當時的政府就算是拿走99%的糧食,隻要剩下的那1%的糧食夠全家人吃就不會有任何衝突。而如今也是這樣,一個人所創造的價值或許比他得到的價值更多,然而隻要他還能在世上用這得到的價值活下去,那他就根本不會在乎他創造的價值和他得到的價值相差多少……綜上所述,這就是所謂的“小農思想”,包含的範圍還是很廣的,而且中國人的忍耐限度要高於很多國家的人,原因還是長期的封建思想已經融入了傳統思想,然後一代一代傳了下來,即便再來幾次,幾十次的思想解放運動,依然不會有什麼改變,拋棄這些理念就等於拋棄華夏文化,拋棄自己炎黃子孫的身份,所以不會有人這樣做。(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封建觀念連冰山一角都不到,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傳下來還是有其不可替代意義和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