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其實不隻是人,在有意識的群居動物中都存在文化,其群族中的規則就是其文化,而相比之下人類所創造的文化更加多樣……
文化是如何產生的呢?想象一下,你吃著火鍋唱著歌,噗通一下掉水裏了,出來就被麻匪劫了,然後麻匪把你扔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島上(別問我麻匪怎麼想的),在您沒掛的情況下,第一天造家覓食探索,第二天造家覓食探索……長此以往,逐漸形成島上的風俗習慣,也就是所謂的文化。就是一個區域內的人日常幹的事,日常想的事,日常說的話,日常信的東西……
文化的產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而文化的發展則是一個更多樣性的過程。
文化發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本地文化的創新,一種是與外地文化的交融。本地文化的創新舉個栗子就是“吃螃蟹”,眾所周知古時候中國人認為螃蟹都是有毒的,然後有個能耐人就吃了,吃完還沒事,於是中國的飲食文化就進行了一次加成反應,此後螃蟹也被列入食材(心疼螃蟹……)。與外文化交融,這也有兩種,我們來看印度。大明永樂年間,三寶太監率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印度作為當時通向西方的必經之路,文化的交流勢必會發生,船隊贈與當地人民瓷器和絲綢,當地人也給予船隊補給,最後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見證兩國友誼的豐碑。數百年後,另一隻船隊也來到了這片土地,他們帶來的並不是作物或是工藝品,而是火槍和大炮。這兩者皆是文化交融的方式,和平或是戰爭,都可以使文化交融。
不一定是兩種文化才可以發生文化交流,我們再來看另一個示例。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把唐文化傳入日本,鑒於當時日本的文化程度很弱,或者說沒有本土文化,於是幹脆就移植了唐文化,此後的近千年的發展中,將唐文化發展成了大和文化。有些人說他們是扭曲了中華文化,對此我認為隻是發展的側重點不同,最後所得結果不同罷了,至今兩種文化都還存在共同點也各有各的特色。
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如何調節本地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比例,這是一門科學~
本土文化比例過高就容易發展成閉關鎖國,會導致的結果咱都很清楚;外來文化比例過高,則是所謂的失其本心,這樣的文化就如同枝繁葉茂的大樹卻無樹根。
閉關鎖國的問題n多年前就已經有解決辦法了,在此就不多說了。外來文化比例過高,也有這種國家,新西蘭,加拿大,但是人家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時生長出了自己的文化,逐漸形成文化的根基,融合,然後提煉核心,加之以本地特色,就可使其生根。
對於外來文化比例過高的問題各國也在或多或少地進行著預防,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其實是一個事,說法不同隻不過是對其影響不同罷了。簡單來說,有利我統治的就是文化交融,不利我統治的就是文化入侵,雖說這是執政者的主體判斷標準,但是其判斷標準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民心,人民怎麼看待外來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大多數人所認可的文化就可以融合進本民族文化,同時作為執政者要做到文化篩選融合,人氣高的不一定就是好的。將人民所能接受的和人民想要接受的,同時又是不危害本民族文化與自己的統治地位的文化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中,本民族文化的地位不動搖,文化交融使本民族文化能結出更加多樣的果實,而人民的意願達成則會更加擁護自己的政權,能做到這樣的執政者可以說在文化這方麵做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