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開過《高興》研討會,我便開始著手編輯這本《高興》評論集的工作。在研討會上,聽了諸位的發言,很受啟發,自己也就寫了篇評論文章。但又覺言猶未盡,便想何不將散見於報紙雜誌網絡上的文章收集一下,看看還有哪些真知灼見。看後又是大開眼界,進而想:何不將它們編在一起形成個評論集呢?
但是,當真正將收集到的文章進行梳理時,覺得有些單薄,因為畢竟《高興》才麵世半年,不少人還在閱讀作品之中,有分量的文章自然還需時日方能寫出。於是,便向一些專家同行以及朋友發出約稿信息。說著,就到年關了。新學期開始,給我安排了三門課,同時還有五六位畢業生的論文要我指導。這樣,一邊幹著飯碗之事,一邊催促稿子,這期間又遇到了地震,惶惶惑惑,忙忙碌碌,不知不覺一學期就完了。實在是難以再推脫了,隻好利用假期,加班整理編目分類,現在總算有了眉目。
文章收集好,學報編輯部主任趙西成教授,多次找我商談學報賈平凹研究欄目之事,要我從中遴選出一二十篇出來,在學報社科版上刊發《高興》評論專輯。開始我並不是太積極,原因是怕麻煩。但終被趙教授的執著精神所感動,便選出十幾篇來,並遵囑一一寫了推薦意見。學報主編趙安啟教授亦是鼎力支持,認真審閱稿件。二位老兄均是謙謙君子,非常尊重我的意見,這更是令我感動。編輯魯新顯、吳曉莉二位,反複與我交換意見,認真校稿。對於他們為人做嫁衣的奉獻精神,我是深表敬意的。
在編輯的過程中,得到了學校和諸位同仁朋友的鼎力支持,或賜稿,或提供信息。校長徐德龍院士雖為專事建築材科研究,但人文造詣亦是頗深,尤對賈平凹及其創作酷愛有加,欣然命筆作序,可說是從另一種視角的解讀,於此也表真誠的謝意。張亞斌先生、我的研究生田翠花,做了大量的約稿和整理編選工作。特別是孟繁華、李繼凱、吳義勤、仵埂、馮肖華諸位賢兄,不僅自己寫稿,還幫我約稿。在此韓某鞠躬致謝了。
收在集子裏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報刊和網絡上複印或下載的。因為無法與這些文章的作者聯係上,隻好煩勞這部分文章的作者,見到書後與我們聯係,以便付給薄酬。
書編好了,出版又是個事。在此,非常感謝徐校長、學校所給予的鼎力支持。在與出版社聯係過程中,學兄王新民、曾為犬子編書的黨曉絨女士,還有好友孔明兄,都出力不小。孔明、新民二位擔當責任和特邀編輯,認真負責之態度,實令人感動。在校對中何小紅女士之一絲不苟,亦令我感動。於此可見陝西人民出版社之工作風貌。其實,他們之所以如此積極於此事,完全是出於對於平凹的一片真誠的敬重之心。我知道,如果沒有諸多熱愛於文學,奉獻於文學,尤其是對平凹富有關愛之情的仁人誌士,那這本小小的書也是難於麵世的。
由於時間緊,加之我的視野所限,這裏所收入的文章,也隻能是有關《高興》及其賈平凹研究的一部分,難免掛一漏萬。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出現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這也隻好有待以後補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