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的傳奇故事(1 / 1)

在香港,不少人都喜愛在家中飼養寵物或栽種植物,原因不外乎這些自然界生物無比可愛,可以當做朋友看待,並且可以作為精神寄托,紓緩壓力。中國人是愛好大自然的民族,素愛欣賞花鳥,而欣賞繪畫的花鳥也已經有悠久曆史。“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個畫科,顧名思義,內容是以花卉和禽鳥為主。此外,走獸、蔬果、蟲魚等題材也都屬於花鳥畫的範疇。可以見到,花鳥畫的題材是自然界的生物,是人類日常生活隨時可見的事物,更是現代人喜歡為伴的東西。

傳統上,中國人對牛頗有好感,這是因為牛力氣大,性情溫馴,幾千年來不求任何代價,一直辛苦地為人類在農田裏耕種。即使今日農業已運用機械耕作為主,很少再用牛,但我們都喜愛牛乳這種價廉而營養豐富的飲品,對牛仍然有特別親切的感情。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體現了一般百姓的務農生活,以及我國以農為本的主導思想。但“牛圖”竟然出自一位宰相之手,大家會認為這是怎樣的一位宰相?《五牛圖》的作者韓滉(723-787),在唐德宗貞元初年(785-804)出任宰相。據記載,韓滉文武全才,鎮守江南的時候曾教導百姓治水養魚,又與農人共商肥田種植大計,他後來當上宰相,上奏從來無一虛言,深得德宗信任。他出身尊貴,仍關心農民疾苦,尤其善於繪畫農村生活的題材,這在古代士大夫畫家中並不多見。不過,韓滉畫《五牛圖》並不是為了消遣自娛,而是借著五頭神態各異的牛來表達心聲。

《五牛圖》中從右至左畫了五頭姿勢、形態、表情各異的牛。第一頭沿著頸項,就著荊棘來搔癢;第二頭一身花斑,懶洋洋地仰首向天;第三頭完全畫成正麵,微微歪著腦袋,好奇地望向觀賞者,加上它頸上鬆弛下垂的肌肉形成皺紋重重,仿如老翁模樣,使它外表上添上詼諧效果;第四頭是最頑皮的了,正在回頭向前麵三頭牛吐舌。前麵這四頭牛都顯得自由快活,可是最後一頭卻係著鼻栓和頸上係著紅色韁繩,頭雖直朝畫幅。

《五牛圖》的尾紙附有曆代收藏家的題字,其中元代藝術家趙孟頫(1254-1322)也發表過對這五隻牛的體會,他認為《五牛圖》的故事是源自南朝陶弘景(456-536)的典故。據《南史》記載,陶弘景是齊、梁時代在茅台(現於江蘇省境內)隱居的道士,自號“華陽陶隱居”。他雖然身在山中修道,心仍關心世事,多次替蕭衍(464-549)謀計策。當蕭衍建立梁國後,仍然常向陶氏垂詢國家大事,於是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稱。在這段日子裏,梁武帝蕭衍多次召他出山,不過陶弘景不為所動。最後,他畫了《二牛圖》,畫中一頭牛放牧在水邊的草地上,另一頭牛被金籠頭拴著,有人牽著它,並用杖迫它前行。梁武帝由此明白到陶弘景的心誌是寧願像野外的牛般生活,不想犧牲自由來換取高貴身份,因此打消了邀他出山的念頭。

末端,身軀完全背向其餘的牛,但細心看它的眼睛,便發現眼珠子其實是向後瞪的,似乎正納悶生氣,要刻意孤立自己。乾隆皇帝看到這裏,發出了會心微笑,因而在第三與第四頭牛之間題詩說“一牛絡首四牛閑”——他感到第五頭牛看見同伴身上沒有韁繩和鼻栓,可以無拘無束地生活,於是自憐起來,並忍不住暗暗羨慕它們。

乾隆對那頭失去自由的牛寄予無限同情,但到底韓滉借著這幅畫想要表達什麼感情呢?由於畫家沒有把創作動機記錄下來,我們不能得到肯定答案。相信不少人聽過有牛在被屠宰之際流淚的新聞,所以有人相信牛是有靈性的。因此,牛對同伴得到自由會既羨慕又妒忌,這可能並不是在編造故事。隻是,今日我們能從傳媒報道中得知天下事,古代的達官貴人要是不肯紓尊降貴,親臨鄉間,根本不可能發現這樣的生態趣味,也不可能繪畫出牛的自然精髓。這反映出韓滉是一位體察民生並熱愛自然的好官員。當韓滉畫牛時,發揮了他平常在田間觀察所得,對耕牛的造型外表、舉止動靜,以及神情反應,都有細心觀察,加以運用相應的技法繪畫出來,描寫得生動自然。圖中五頭牛的身體是以較粗和略有頓挫的線條來描寫,以表現牛皮的厚實和韌性;牛角和蹄則很堅硬,所以畫家用上濃墨和堅挺的筆法。五頭牛整體造型準確,形態生動,恰當地表現出筋骨和皮毛的質感。尤其第三頭是從正麵繪畫,這種角度甚難掌握,但韓滉卻能準確地把握其前後透視關係,處理得相當成功。毋庸置疑,韓滉畫牛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畫史記載他畫牧童牽牛飲水,居然可以在牛眼裏畫出牧童的身影,真是妙不可言!

其實,自魏晉南北朝以後,繪畫漸漸講究傳神和生動,追求表現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夠表達畫家自身的情操,於是描寫對象往往被人格化。正如韓滉本身是個忠臣賢相,所以他筆下的牛樸實雄健,正好配合畫家務實和任勞任怨的高尚精神。可見中國傳統品評藝術的標準,除了針對藝術品本身,也重視藝術家本人的德行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