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列舉另一位藝術成就全麵,而又在朝廷身居高位的藝術家,就隻有趙孟頫(1254-1322)了。趙孟頫出身宋朝宗室,是宋太祖趙匡胤(927-976)的第十一世孫。他的四世祖被賜第於湖州,所以趙孟頫出生於湖州吳興(今屬浙江省)。不過,他十二歲時父親便去世,加上母親是妾氏,所以在家族中沒有地位。他知道隻有好好讀書才能出人頭地,於是發憤攻讀,並在二十歲時中試,任職參軍。可是那時蒙古人已經滅了南宋,建立元朝,趙孟頫隻好回鄉閑居了十年。元朝政府一方麵對漢人實施高壓政策,按種族把人民分四等,趙孟頫等南方人便屬於地位最低的等級,備受歧視。另一方麵,政府也懂得收買江南人心,所以多次尋訪、拉攏著名文人出來做官。趙孟頫不隻一次被推薦,他的矛盾在於若為蒙古人服務,便對不起祖宗和民族,朋友也會指責他向外族低頭;可是不做官的話,就沒有前途可言,生計也成問題。在多番考慮後,趙孟頫終於接受朝廷的邀請。
趙孟頫進京為官,從開始任兵部郎中,一直做到翰林學士承旨,由五品升至一品官,經曆五朝皇帝,名義上似乎相當顯赫,但事實上,縱使趙孟頫有不少政績,蒙古人對他仍是存有猜忌,他所擔任的也是一些閑散職務,是個“政治花瓶”而已!他既自責身為趙宋宗室出仕新朝,也得不到朋友體諒,有的還認為他失節而跟他絕交。在進退兩難之間,他覺得自己很窩囊,很慚愧,於是常常找和尚讀經尋求解脫,並且寄情書法、繪畫、音樂和詩詞創作,希望借著藝術成就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在如此逆境下,趙孟頫果然給後世留下很多優秀作品,更被譽為天才藝術家。
在書壇方麵,趙孟頫在創作和理論上同樣有建樹,是個頂級大師。篆、隸、楷、行、草無不精通,特別以行、楷書成就最高。《致景亮書》是趙孟頫的行書作品,是一封給外甥張景亮的書信。趙孟頫很用功練習書法,這封信雖然隻有短短三十字,但足以顯示他精致的筆法。他的行書在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都清楚利落,字體秀美,外貌圓潤但用筆有勁,點畫之間彼引呼應緊密,布局十分注意方正嚴謹,橫直撇捺的安排都平穩得宜。總的來說,他是承繼了二王——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王獻之(344-386)的行書風格。
趙孟頫生前享盡榮祿,死後被追封為魏國公。趙孟頫很自覺身為父母官要為百姓做點好事,而他在元室的尷尬身份,在許多詩文中都有流露,如“閑身卻羨沙頭鷺,飛去飛來百自由”,足以窺見他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痛苦,以及進退兩難、不能自主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