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安慰,自我勉勵(1 / 1)

失意文人心情抑鬱在所難免,但失意的文人畫家往往很會自我安慰,平衡心理。李方膺(1695-1755)二十一歲時考得秀才資格,後來他的父親有機會上京拜謁雍正皇帝,李方膺也跟隨高齡的父親受詔麵聖,這成了他很好的機緣。雍正八年(1730),皇帝授予李方膺河南樂安知縣一職,雖然隻是個小官,卻能免去考試之苦,他自然竭盡全力,以謝皇上的“隆恩”。怎料李方膺上任不久,縣裏發生水災,在救人心切的情況下,他未有向上司稟報便自行打開官倉賑濟災民,並招募百姓築堤防洪,使災情迅速緩和。在當時的法例中,李方膺這樣做是犯了大罪,幸好他是皇上親自點名賜任的官員,上司才沒有把他正法,幸運地避過一劫。數年間,李方膺輾轉出任山東東安縣、蘭山縣、安徽潛山等縣的縣令。在這段日子裏,他遇過一些政治風波,也下過獄,但最後總能證實自己的清白。直到轉任合肥縣令,一向清廉愛民的李方膺,知道當地官員習慣在過年時會送禮給上級逢迎一番,他便拿著兩瓶鹽醃的酸菜送給太守。他見太守不滿禮物,不單取回酸菜,更指著太守說:“你這個肚滿腸肥的貪官,哪會知道百姓日常食用是怎樣的呢?”太守老羞成怒,後來與監司串通,誣陷李方膺貪贓而致使李方膺遭到被罷官的命運。

結束二十年官場生涯,李方膺開始四處遊曆散心,後來在南京和揚州賣畫維生。李方膺為人正直,卻落得罷官收場,心中自然有說不出的鬱結,但他性格樂觀,自強不息。根據《遊魚圖》的風格,可以推斷這是李方膺罷官之後的作品。畫中的魚兒歡樂地暢泳水中,由於五尾魚的姿態不一,使畫麵更生動傳神和富有情趣。畫家自比“出淵”的魚兒,恰如他久困樊籠,終於複得自由,表現了畫家向往無拘無束的生活及其保持自我的情操。

在構圖方麵,五尾魚的魚頭、魚尾相互呼應,魚身組成曲線,使畫麵看起來具活潑動感。李方膺又利用國畫“留白”的手法,不繪畫背景,以留白為水,達到了“意到筆不到”“景在畫外”的藝術效果。

李方膺與鄭板橋、金農(1687-1764)等人被合稱為“揚州八怪”。清中葉的揚州,在鹽業發展的帶動下,成為東南沿海的繁榮大都會。一些暴發的鹽商生活優裕,但社會地位並不高,為了擺脫商人的“銅臭”形象,便愛好附庸風雅,經常參加文化活動,購買書畫來提升社會地位。於是,便造就了在揚州活動的畫家謀生的機會。正如以上所舉的畫家,無不認為“唯有讀書高”,然而天意弄人,不論是未能中舉的或是丟官的,失敗的例子總比成功的多。從另一角度看,要不是畫家經過那麼多起起跌跌,又怎能創作出回腸蕩氣的作品來?在仕途上的失敗者,卻是成功的藝術家。功名固然能使人名留青史,對社會有貢獻,藝術家也能名留藝術史,對文化有貢獻。

遠古的神話傳說是由古代人民在口頭上創作出來,其中部分會因種種不同原因而失傳,部分通過文字記錄流傳至後世,部分則仍然停留在口耳相傳的階段。但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都有一個共同趨勢:神話傳說的主題日漸深刻,內容日漸豐富,相關的藝術形象也日漸完美。經過曆代不斷的增補和改造,神話雖然變得豐富多彩,但也可能變得麵目全非。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有很多女神,例如補天造人的女媧、昆侖神話中的西王母、奔月成仙的嫦娥,以及美麗脫俗的洛神。不同時代的中國人為這些神話中的女神塑造了特別的形象,並借此寄托自己的願望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