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望與情感的寄托——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形象(1 / 2)

中國神話中的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和保護神,傳說她曾有過補天造人的壯舉。從古代文獻中“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以及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等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人心目中,女媧為了拯救人類,運用神力對抗自然災害,終於平息災禍,使處於水深火熱的人類得到新生,是一個救世女神。文獻中又記述當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隻有伏羲與女媧兄妹二人,他們後來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他們倆的子孫後代,因此在神話中,女媧經常與另一個神伏羲同時出現。

這樣的一位女神,在古人心目中究竟會以什麼樣的形象出現?漢畫中出現了很多女媧畫像,其形象與《楚辭·天問》中“傳言女媧人首蛇身”的記載吻合。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一塊漢畫像磚上,有一對女媧與伏羲像,兩者皆為人首蛇身,畫麵右方的女媧一手執矩,另一手捧月亮,月亮內有一隻蟾蜍和一棵桂樹;左方的伏羲一手執規,另一手捧太陽,太陽內有一隻金鳥。手執矩與規,代表掌管地與天;月亮與太陽則代表陰陽。女媧與伏羲的配對,顯示了夫婦之道、陰陽之道、生殖之道。在古代人類社會生活中,繁衍後代是重要項目,人類都渴望自己的家族子孫延續下去,因此古時的中國人視女媧與伏羲為始祖,奉女媧為孕育萬物的總代表。

西王母跟女媧一樣,是中國神話體係中很早已經出現並十分重要的女神。《山海經》中有很多關於早期西王母形象的記載,其中描述到西王母的外貌是“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人麵虎身,有文,有尾,背白”等,顯示早期的西王母是人麵、虎齒、虎身、身上有紋、背部白色、頭發蓬鬆、頭上戴“勝”,不但沒有明顯的女性特征,而且外貌似野獸多於似人,形象相當恐怖駭人。後來在《莊子》《淮南子》等典籍中,西王母早期那麵目猙獰的形象被改造成一位得道的仙家和掌管不死之藥的吉祥神。《穆天子傳》《漢武內傳》等小說作品中的西王母,更被塑造成一位尊貴美麗、溫柔和善的女神,這個形象更常常出現於漢代的畫像文物中。

何謂戴“勝”?

戴“勝”是西王母服飾中最鮮明的一個特征。“勝”是古代婦女冠飾的一種,其造型是以一個圓形為中心,上下各附一個梯形翼翅;戴於兩鬢的兩個飾物分別固定在簪釵之首,從左右兩側對插入髻中。漢魏時期,婦女戴勝的現象十分普遍。從考古出土的文物可見,勝的形狀有圓有方,製作材料有純金、金質鑲綠鬆石、玉質、布質等多種,並且多飾有花紋。

四川新都出土的一塊東漢畫像磚上,集合了西王母以及相關的多種神話傳說。磚麵的正中上方刻西王母像,其後刻一個瓶形龕,上有華蓋,左右有仙氣縈繞,象征西王母的“石室”;正中下有一隻蟾蜍,直立而舞;左下方有一隻三足鳥,是傳說中為西王母取食的神鳥;三足鳥下有兩個人物,其中一人張口怒目而立,另一人雙手執板俯伏地上,似在祈禱;右上方為一隻九尾狐,下有一隻手持靈芝的玉兔,再下為一男一女兩個端坐人物。畫麵上的西王母端坐於龍虎座上,戴勝,身穿寬袖深衣,似乎在等候人們的頂禮膜拜,其樣貌莊嚴但和藹可親,是中國人心目中典型的女神形象。

深衣

深衣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之交,是古代諸侯、大夫、士晚間所穿的一種衣服。其特點為上衣和下裳相連,衣襟右掩,下擺不開衩,將衣襟接長,向後擁掩,長度大致在足踝間,其形製、規格皆有嚴格規定。

畫像石

畫像石是一種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筆,或陽刻,或陰刻,或兩者結合,還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與刻畫相結合;主要用於墓室、墓前祠堂、石闕等墓葬建築的建造與裝飾中。它產生於西漢,盛於東漢,魏晉之際僅有個別實物流傳至今。畫像石題材跟畫像磚一樣豐富多彩,有些表現生產實況,有些描繪自然景物,也有各種建築的圖形與裝飾圖案,對研究漢代的建築、雕刻、繪畫有很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