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市委進行會議總結。晚上,最後擬定會議公報。
14日上午,新任北京市委領導給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等幾位政治局常委寫了一份報告,緊急請示關於“天安門事件”的處理問題。信上說:
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已於前天結束,我們準備了一篇7000字的新聞報道稿,到會同誌強烈要求在報道中加上一段天安門廣場悼念周總理的話。
當天下午,市委常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華社北京分社副社長周鴻書也應邀到會。
新聞由北京市委第三書記賈庭三發布。他講著講著,離開了講稿,從桌邊拿起一張紙,念了一段話:
1976年清明節,廣大群眾到天安門悼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完全是出於對周總理的無限愛戴、無限懷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於對“四人幫”禍國殃民的滔天罪行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國億萬人民的心願。廣大群眾沉痛悼念敬愛的周總理,憤怒聲討“四人幫”,完全是革命行動,對於因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而受到迫害的同誌一律平反,恢複名譽。
這就是政治局常委畫圈同意另外加上的那段話。
這段話裏沒有一處提到“天安門事件”,但是,老記者周鴻書卻從中聽出了弦外之音。他敏感地意識到,這段話實際上是為“天安門事件”平了反。
周鴻書琢磨了很久,決定先寫一篇2000多字的大稿子,把關於“天安門事件”的那部分內容放在文內,然後另外再單寫一條消息,爭取單發。
當天晚上10時許,周鴻書送北京市委書記審核的稿子有回音了。
市委書記毛聯玨給周鴻書打來電話說:“老周,你送的會議消息我看過了。如果就照這樣來發,我這裏通過了。關於‘天安門事件’那一段拿出來單發,我定不了。這得請示乎加同誌。”緊接著他又補充一句:“恐怕他也定不了。”
晚上,新華社國內部的編輯們誰也不踏實,他們找到副總編輯穆青。為慎重起見,穆青打電話找到社長曾濤商量。
當時曾濤正在京西賓館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穆青把這個意見告訴了他,並說:你現在正好在會上,可以征求其他同誌的意見,聽聽可不可以這麼做。
所以,當天晚上新華社並沒有發出這條消息。
第二天一早,周鴻書被召回總社。在國內部杜導正的辦公室,大家開會研究怎麼突出報道“天安門事件”的消息。
討論了半天依然拿不定主意,最後國內部主任杜導正說:咱們做兩個方案,一個是把“天安門事件”平反放在導語裏,把稿子整個調整一下。第二個方案是拿出來單發,最後由穆青來定。
稿子寫完後,舒人加了一個標題:
中共北京市委宣布一九七六年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
然後送到穆青處。穆青又將稿子發給曾濤。
在京西賓館,為了這篇稿子,曾濤請教了另外幾個人,他們是時任《人民日報》總編輯胡績偉、《光明日報》總編輯楊西光,以及國務院研究室負責人於光遠。
胡績偉後來回憶說:
看了這個消息,我們都很興奮,認為這是一條能夠引起轟動的頭條新聞。楊西光說,應該標一個鮮明醒目的題目。我想了一想說,不如索性標為“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他倆都讚成,認為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標題。這個新聞和標題就是為天安門事件平反翻案。為了更慎重,我們還特地把於光遠同誌請到曾濤的房間來,征求他的意見。最終,於光遠也表示讚成。
15日晚上7時左右,臨發稿了,曾濤又打電話給穆青,說:“怎麼樣?穆青,下決心就這麼發好不好?”
穆青說:“好啊!我們大家都同意這麼發。”
曾濤又說:“如果這篇稿子出了問題要坐牢,你可得陪著我一塊去。”
穆青回答:“行,我跟你一塊去。”
1978年11月15日,新華社通過電波向全中國發布了這條重要的消息:
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
第二天,中國的許多報紙都在頭版頭條以通欄大標題刊登了這個隻有239個字的消息。
正在京西賓館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的會場上,一片沸騰。各省委書記紛紛起身與曾濤握手,並向他熱烈鼓掌表示致意。
很多省委書記對曾濤說:“你們新華社幹了一件大好事,你們中要是有人為此丟了工作,就到我們那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