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的《中國青年》雜誌社,準備定於1978年複刊,複刊後的《中國青年》定於9月11日出版。

複刊號有介紹“天安門事件”中勇敢鬥爭,在“四人幫”瘋狂迫害下堅強不屈的青年工人韓誌雄事跡的報告文學《革命何須怕斷頭》,還選登了“童懷周”編輯的《天安門詩抄》。

1978年9月10日,北京承印的60萬份《中國青年》第一期已全部印完,北京地區已有4萬多份郵送到讀者手中。

但是,當天下午,共青團十大籌委會負責人韓英接到中央有關領導的電話,對有關情況進行了指責和批評。

韓英不敢怠慢,馬上將此意見轉達中國青年編輯部,並宣布刊物停發,等待研究處理。

編輯部當即作了認真的研究,並正式寫出報告,說明情況。

在此前後,社會上已對《中國青年》出刊受阻事表示強烈的不滿,也有人在西單街頭貼出《救救〈中國青年〉》的大字報。

從《中國青年》複刊號的前前後後,可以看出當時的政治形勢。

“童懷周”編輯的《革命詩抄》和《天安門革命詩文選》,“七機部五〇二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革命詩抄》編輯組”的《革命詩抄》發行後,他們請人民日報社轉交給中央領導。

人民日報社支持他們的行動,立即轉交,卻招致中央有關領導的批評。

在此期間,人民文學出版社也拿到了所謂“非法出版”的《革命詩抄》,他們當然想正式出版,但在當時的形勢下,怎樣公開出版是要反複考慮的。

1978年9月底,人民文學出版社完成了《天安門詩抄》的一切編輯、出版準備工作後,按照當時做法,先印了少量的征求意見本分送有關領導人。然後,打聽這些領導人的意見。這些領導人大都希望出版,但又無法公開表態支持。

轉眼到了1978年的11月初,雖然中央對天安門事件的定性仍然沒有改變,但是,不論是民間還是中央高層,都對改變天安門事件的定性提出了強烈呼籲。

在民間,上海熱處理廠的青年工人宗福先創作的直接反映天安門事件的話劇《於無聲處》上演,引起極大的反響。

11月4日,《人民日報》率先發表了關於這一話劇演出後的報道,用的是《歌頌天安門廣場悼念周總理、同“四人幫”鬥爭的時代英雄———話劇〈於無聲處〉轟動上海文藝界》的醒目標題。

11月10日上午,人民戲劇編輯部邀請首都戲劇界人士舉行《於無聲處》座談會。

11月14日,應文化部、全國總工會的邀請,《於無聲處》劇組進京演出。

“天安門事件”不再是禁區。在黨內高層1978年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對於當時黨內外普遍關注的天安門事件,幾乎各個組都提出了平反的要求。

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新華社電訊稿《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這則電訊稿,本來是在剛結束的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報道中的一段話,在當時中央對這件事情還沒有公開明確的說法的時候,新華社單獨摘出來發電訊稿,在輿論上推動了天安門事件的徹底平反。

在此前後,新聞媒體密切配合,推動天安門事件的平反。

11月17日,《人民日報》第三版上,發表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的《天安門詩抄》的前言和部分詩選;18日,又在第四版以整版的篇幅,發表了天安門群眾活動的照片。

11月19日,《人民日報》頭版右上方登出了《華主席為〈天安門詩抄〉題寫書名》的消息,並且刊登了華國鋒的手跡。在這條消息下麵,還發表了一則新華社電訊。電訊說:

天安門事件中被捕的388人沒有一個反革命分子,全部徹底平反恢複名譽。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共和國五十年珍貴檔案》中央檔案館編中國檔案出版社

《領袖情懷》劉彩雲編人民出版社

《險灘中的毛澤東》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彭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共和國開國歲月》張國星何明著中共黨史出版社

《共和國的記憶》李莊主編人民出版社

《共和國要事珍聞》鄭毅李冬梅李夢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

《紅牆真相》王凡張樹德肖思科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周恩來傳》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紅牆大事》張樹德著中央文獻出版社

《史無前例的年代》紀希晨著人民日報出版社

《龍年之變》夏潮楊鳳城編著河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