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恢複高考

●麵對重重阻力,鄧小平說:“我可是不客氣的。”

●鄧小平果斷地對教育部負責人說:“立即把報告追回來。”

●鄧小平說:“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

● 恢複高考共和國故事·舉賢新篇鄧小平主持科教座談會

1977年8月4日,鄧小平在北京飯店親自主持召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30多位老中青科學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還有教育部、科學院和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負責人。

鄧小平從第一天開會就參加討論,以後每一次他都準時到會。在4日的座談會上,鄧小平一邊認真地聽,一邊插話說:

對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中通過自學達到了較高水平的人,要研究用什麼辦法、經過什麼途徑選拔回來。這種人成千上萬,要非常注意這部分人,愛護這部分人,千方百計把他們招回來上大學或當研究生。

不要定什麼名額,這樣的人有多少就選多少,可以在名額之外。

大學要辦得活一點。有些青年成績好,沒畢業就可以當研究生。好的班也可以全班轉入研究生。

過幾年後,大學要重點培養研究生。這樣做,研究人員成長得快。這是個方針問題。

這樣出人才會快些。我相信中國人聰明,會大量出人才的。我們太落後了。

我們自己要謙虛一點,說老實話,吹不得牛。

在座談會的第二天,鄧小平又插話說:

是否先解決重點大學,再解決一批重點中學,還有重點小學。堅持兩條腿走路,水平比較高的,叫作重點,重點大學、中學、小學。但是不等於非重點學校就不出人才。

重點大學應當主要從重點中學招收學生。這樣解決教師缺乏問題比較容易一些。重點學校的課程應當深一些。

要把好的教師放到重點學校,普遍解決有困難。教師自己要提高,才能教得深,主要靠自學。

鄧小平真誠地詢問與會的專家:

一年準備行不行?要把教材重新編好,按提高的標準來要求。教師的選擇、調配,教學方法的準備,還有從明年開始恢複招生考試製度,這一套要研究好。

一年準備來得及嗎?

鄧小平的真誠感動了與會專家,啟發了大家的思路和靈感,許多學者連夜趕寫發言提綱,研究思考高考製度問題。

在8月6日下午,會議討論的重點轉移到高校招生這個熱點問題上。

武漢大學化學係副教授查全性發言,強烈要求必須立即改進大學招生辦法。查全性慷慨陳詞,抨擊現行招生製度的4個嚴重弊病:

一、埋沒了人才,大批熱愛科學,有培養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

二、卡了工農子弟上大學。

三、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

四、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和教師的教與學的積極性。

查全性強調,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量的第一關。大學新生質量沒有保證,其原因之一是中小學生質量不高,二是招生製度有問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製度。

查全性呼籲:

一定要當機立斷,隻爭朝夕,今年能辦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

查全性的發言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共鳴。

吳文俊、王大珩、鄒承魯、汪猷等紛紛發言,讚同查全性的意見,建議黨中央、國務院下大決心,對現行招生製度來一個大的改革,寧可今年招生晚兩個月。不然,又招來20多萬人,好多不合適的,浪費就大了。

專家們的意見震動了鄧小平。他問坐在身邊的教育部長劉西堯:

今年就恢複高考還來得及嗎?

劉西堯說:“推遲半年招生,還來得及。”

鄧小平聽了,當場決斷:

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堅決改嘛!把原來寫的招生報告收回來,根據大家的意見重寫。招生涉及下鄉的幾百萬青年,要拿出一個辦法來。今年就開始改,不要等了。

在此之前,即在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教育部在太原召開了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

這次會議在是否在高校招生中恢複入學考試的問題上,發生了爭論,爭論的焦點就是所謂的“兩個估計”。

由於教育部負責人不敢否定“兩個估計”,於是在8月4日,教育部在向國務院報送的《關於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的情況報告》和《關於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中,仍然維持了原來的“十六字”招生辦法,即:

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複審。

在1977年7月,鄧小平複出。他主動請纓,承擔起領導科教界撥亂反正的重任。

麵對重重阻力,鄧小平說:

我可是不客氣的。

此言既出,表明了他不可動搖的決心。

8月4日,即在教育部上報招生工作意見的同一天,鄧小平在北京飯店召開科教工作座談會,聽取大家意見。

在座談會上,大家紛紛揭露這種辦法的弊病。有人提到清華的教育質量時說:

現在很多人小學畢業,補習了8個月就學大學的課程,讀了3年就畢業了,根本沒什麼真才實學。

鄧小平聽到此言,當即不滿地說:

那就應當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不能叫大學。

教授學者們情緒激昂地紛紛講出憋在心裏多年的話,大家都主張立即恢複高考,並建議如果時間來不及可推遲當年的招生時間。

這些意見得到鄧小平的支持。隨後,鄧小平果斷地對教育部負責人說:

立即把報告追回來。

鄧小平的明快果斷,當即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在座談會上,恢複高考前實行的統一考試、德智體全麵衡量、擇優錄取的高等學校招生辦法,得到鄧小平明確的肯定。

當教育部負責人提出,開學臨近,隻有推遲開學,還是可以恢複高考時,鄧小平果斷地說:

既然如此,那就立即恢複!

在8月8日上午,科教工作座談會即將結束時,鄧小平在《關於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的講話中,對於“兩個估計”的問題,鄧小平說:

對全國教育戰線17年的工作怎樣估計,我看,主導方麵是紅線。

應當肯定17年中,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不管是科學工作者還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辛勤勞動,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特別是教育工作者,他們的勞動更辛苦。

就知識分子的世界觀改造方麵來說,應該怎樣估計呢?

世界觀的重要表現是為誰服務。我國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是自覺自願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反對社會主義的是極少數,對社會主義不那麼熱心的也隻是一小部分。

關於高等學校招生,鄧小平說:

今年就要下決心恢複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

自此,鄧小平“八八講話”揭開了恢複高考的序幕。

高考製度的恢複和“兩個估計”的推翻,改變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命運,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它意味著更深遠意義的複蘇和新生。

在“八八講話”之後,以教育界為突破口,各行各業開始加快撥亂反正的步伐。0鄧小平關注上報內參

1977年8月13日,根據鄧小平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製度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

各省、市、自治區文教辦或教育局和招生辦公室的負責人,國務院有關部委和少數高等學校的代表,共80餘人參加這次會議。

會議開始後,首先傳達鄧小平“八八講話”及其他一係列談話精神,代表們都深受鼓舞。

但是,由於在8月12日開幕的黨的十一大未能糾正原來的錯誤理論,在要不要廢止群眾推薦、恢複高考招生製度上,以及怎樣看待原來前17年教育路線“兩個估計”等問題上,與會人員分歧很大,爭論不休。

結果會期一拖再拖,從仲夏到中秋,總是議而不決。

很多代表私下認為,應該恢複高考,但也有一些人總是不能從舊框框裏跳出來。不知從何時起,會上就流傳開一首打油詩:

招生會議兩度開,眾說紛紜難編排。

雖說東風強有力,玉(育)門緊閉終不開。

這次會議上的最大的障礙和阻力,就是1971年在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上通過的《紀要》,由於是毛澤東圈閱“同意”,並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發全國的,“推薦上大學”這種招生辦法就成了金科玉律。

於是,時任《人民日報》社記者的穆揚,找到駐會的教育部副部長雍文濤,因為雍文濤的思想比較開放。

穆揚對雍文濤說:“照這個樣子,會議開不下去,我想寫個內參給中央。”

雍文濤說:“你要想寫,可以寫。”

於是,在9月3日下午,穆揚請6位參加過1971年全國教育會議的同誌,到駐會的房間裏座談。他們整整談了一個下午。

座談會之後,穆揚連夜將大家的意見進行整理,並寫成內參,又逐字逐句地斟酌好幾遍。

至於座談記錄,穆揚也保留著。他當時想著,萬一以後出什麼事,還可以留著備用。

9月15日,人民日報社將穆揚寫的座談記錄,以《情況彙編》的方式報送中央。題目是:《全教會〈紀要〉是怎麼產生的?》,全文有2600多字。

內參指出,“兩個估計”至今還是調動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性的極大障礙。內參中還披露了“兩個估計”出籠的背景。

在穆揚召集的這次座談會上,有些同誌談到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前,“四人幫”在上海開了座談會,定下了會議的基調。

會議的第一階段是展開“大批判”,以徐景賢、徐海濤為代表的上海組,搜集了一些聳人聽聞的材料,把教育戰線的17年說得一團漆黑,使整個會議的氣氛形成了隻能說17年壞,不能說17年半句好話的局麵……

後來,會議《紀要》起草工作由遲群親自掛帥,他一開始就堅持把17年來教育戰線是“黑線”,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政的意思寫進《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