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準偷工減料(1 / 1)

推行經濟承包責任製以來,各單位重視少投入多產出,千方百計提高經濟效益,這無疑是正確的,值得稱讚。但偷工減料問題也應引起人們的重視。

最近筆者發現有個別工點,為了節約水泥,不按配合比拌合混凝土,降低了混凝土的標號;為了節約鋼材,以劣代優,以次充好,當用不用;還有的在隱蔽工程施工中,不按程序規範施工,經不起檢驗等等。

偷工減料,輕則影響施工產品質量,重則會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是極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與我們的主人翁地位和職業道德是格格不入的。質量差,造成返工,帶來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實際上是加大了成本。從對外影響上看,偷工減料最容易“砸牌子”,從而引起連鎖反應,帶來一係列不良後果,這是提高我們這支隊伍競爭能力之大忌!

節約是在保證工程質量前提下的節約。奉勸有偷工減料行為和想法的同誌,千萬不要耍這種“小聰明”,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做到科學施工,合理用料,向管理和技術要效益。

(載1987年11月20日《人民鐵道》報)

評述

新聞評論,在報紙上占據著重要位置。評論是報紙的旗幟,一張報紙如果沒有評論,就像一杯白開水一樣喝起來沒有味道。由此,一般說來報社編輯都比較偏愛評論。但寫評論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而且還有風險性,弄不好就可能丟了“飯碗”,這無形中加大了評論寫作的難度,使得評論文章在編輯部裏成了“稀少”品種。從這個意義上說,寫評論還容易見報。

評論可供選擇的論題很多,《不準偷工減料》,這篇評論口子開得很小,從紛紜複雜的事物中選取一事評議,中心突出,論點清晰,把道理講深講透,起到了“大中取小、小中見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