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1 / 1)

29歲的青年醫師張曉妮,堅持崗位學雷鋒,多次憑奉獻精神和精湛醫術使患者和嬰兒絕處逢生,被人們譽為“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

張曉妮1987年從革命聖地的延安醫學院畢業後,來鐵二十局中心醫院當了一名婦產科醫生。1992年,她被組織選送到第四軍醫大學深造,進修期滿後,她謝絕了四醫大的挽留,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單位。幾年來,她努力實踐著做一名人民的好醫生的誓言,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

去年11月,患有嚴重風濕性心髒病的劉金娥妊娠8個月住進醫院,當時心肝功能衰竭,全身浮腫,臉色發青,呼吸困難。這之前她已去過幾家大醫院,都因病情危重、無法手術而未被收治。張曉妮接診後,不但收下了她,而且精心設計治療方案,親手主刀給患者做了剖腹產手術,使42歲的劉金娥轉危為安。

鐵二十局醫院位於鹹陽北郊,時常有郊區村民患者在危急情況下前來求診,有些產婦中途生產致使新生兒嚴重窒息。每當這時,她常常伏下身子嘴對嘴對新生兒進行人工呼吸,及時吸出口腔內的羊水、痰液、胎便等物,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小生命,感動得孕婦及親屬們直流淚。

這些年,張曉妮治愈的危難病人和接生的嬰兒不計其數,人們以為她發了大財。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對患者財物,一不索要,二不收取。也有些人說她犯“傻”,認為搞市場經濟能撈就撈。對此張醫生說:“醫生隻有救死扶傷的義務,哪有收受病人好處費的權利?不講醫德醫風,沒有過硬的醫術和為病人服務的思想,就不是一個好醫生。”

(載1994年5月13日《工人日報》)

評述

張曉妮,1987年從延安醫學院本科畢業後,一直在二十局中心醫院婦產科工作,後來到第四軍醫大學進修。張曉妮為二十局中心醫院婦產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她醫療技術高明,醫德高尚,深受患者愛戴,經她治愈的病人和接生的嬰兒不計其數,被人們譽為“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

這篇通訊是作者與張曉妮閑談之中采寫到的。《工人日報》當時有個“職業女性”欄目,於是就瞄準這個欄目投寄過去,不久真的在這個欄目上發表出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經濟日報》1994年5月7日一版顯著位置“紅十字下”欄目也發表了這篇文章,題目改為《播種生機的人》,同時還發表了鐵十三局李仕兵、陳樹青同誌拍攝的醫院兩名護士的工作照片。時任總公司黨委宣傳部部長的韓恭成特意從北京向作者打電話祝賀,他說:“5月8日是‘世界紅十字日’,《經濟日報》發表了你采寫的文章,還加了框,影響很大,為總公司爭得了榮譽。”

這篇文章還發表了幾家報紙,如:1994年4月13日《中國鐵道建築報》以《再造人生的白衣天使》為題發表,1994年6月25日《陝西日報》以《播種生機的人》為題發表,1994年8月2日《人民鐵道》報以《播種生機》為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