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局修建蘭新複線紀實
巍巍祁連山下,茫茫戈壁灘上,蘭新複線猶如一條鋼鐵巨龍,由東向西橫臥在古絲綢之路上,給千裏河西走廊增添了新的異彩。
(一)
40年前,鐵路職工和西北人民建成天蘭線,毛澤東曾揮筆題詞:“慶賀天蘭通車,繼續努力,修築蘭新路。”英雄的築路大軍一鼓作氣,奮戰10個春秋,建成了蘭新線。
蘭新鐵路橫穿甘肅、新疆兩省,曾有過30年的輝煌。然而,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開發大西北,振興大西北,進而使得這條單線愈來愈顯得勢單力薄,擁擠不堪。
古絲綢之路,在我國人民與西亞、歐洲人民經濟、文化、科技交往中,曾起到過重要作用。今天,對外貿易、海陸通衢,人員交流有了更大發展。修築蘭新複線,連接亞歐兩洲,拓寬歐亞大陸橋,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加強東西部交流,使西北經濟展翅騰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蘭新複線建設,要求提前建成。李鵬總理多次表示對蘭新複線的關心。朱鎔基副總理親自抓,並明確指示:蘭新複線建設要捷報頻傳,早奏凱歌!
鐵道部長韓杼濱於1992年8月、9月先後視察蘭新,與甘肅、新疆兩省區領導頻頻接觸,相互交換意見。他果斷拍板,將6年工期縮短為3年,最後又改定為2年。韓部長明確指出,要把蘭新複線建成鐵路實現“八五”計劃的帶頭線、樣板線,創造出高速修建長大鐵路幹線的新經驗。
從甘肅武威至新疆烏魯木齊全長1622公裏的蘭新複線,共有大橋16座,中橋137座,小橋95座,隧道12座。投資約60億元。如此浩大的工程在2年內完成,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都堪稱一個奇跡。
1992年創造這一奇跡的10萬築路大軍陸續開進蘭新複線工地,揭開了蘭新複線鐵路大會戰的序幕。
(二)
1992年9月,二十局蘭新複線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孔鳳揚,率領2000餘名築路大軍,從山東、寧夏、陝西彙集祁連山下。
二十局擔負著甘肅境內東段芨嶺至許三灣231公裏的建設任務。開工日期迫近,開工前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首戰必勝”、“2年鋪通”!局指揮部作為蘭新複線建設最高指揮中心,爭分奪秒,高速運籌。
開工初期,在一無圖紙、二無監理、三沒辦征地拆遷手續、四無開工報告及批複的情況下,指揮長孔鳳揚本著蘭新複線,特事特辦,按照複線與既有線“等高並進”的原則果斷組織隊伍全麵開工!
9月16日,在哈密參加開工典禮的鐵道部部長韓杼濱、副部長孫永福一行在張掖鐵二十局管區視察,驚奇地發現這裏已崛起一條數百米的成型路基,工地上人聲鼎沸,機器轟鳴,到處是熱火朝天的會戰局麵。韓部長高興地說:“鐵二十局真是兵貴神速,還是當年鐵道兵的作風。蘭新複線你們開了個好頭,從你們身上看到了蘭新複線的希望!”
9月26日,孔指揮長參加蘭州複線建設會議返回途中,在管區山丹召開各項目部科以上幹部緊急會議,確立了“打破常規,開展冬季路基土石方施工,預製涵管、橋梁,強攻硬上,決勝蘭新”的戰略指導思想。
冬季河西走廊,氣溫降到零下20多攝氏度,按常規野外施工早該停止了,尤其是混凝土作業,更是禁區。孔鳳揚決意要闖一闖河西走廊冬季不能施工的這個“紅燈”。
於是,讓橋涵住帳篷的冬季保溫施工法應運而生。帳篷外邊放一層麥草,然後再蓋上塑料布,帳篷裏邊搭支火爐,室內溫度保持在恒溫10度左右。攪拌混凝土采取燒開水、炒沙子、加早強劑等方法進行。
河西走廊冬季不能施工的“禁區”被打破了!
200多公裏的鐵路線上,支起了一頂頂帳篷,隨著帳篷的頻頻遷移,一座座橋墩拔地而起,淩空傲雪,巍然屹立在戈壁灘上!
路基土方施工的機械隊,實行24小時“三班倒”,人停機不停。冰冷的嚴冬,七八級黃風卷起漫天沙石,遮天蔽日,一個班下來,司機們滿臉灰塵,滿身塵土,一個個變成了泥人。換班時,司機的腳凍得不聽使喚,都是工友們攙扶著從座位上走下來的。躺下休息一會兒,又怕凍壞。於是職工們五六個人靠攏簇擁在一起,互為支撐,在戈壁灘上跳起了沒有旋律的“集體舞”,借以溫暖一下僵硬的軀體。
千裏河西走廊,是築路大軍英勇作戰的戰場,巍巍祁連山下,處處回蕩著奉獻者的腳步聲。頂風冒雪,風餐露宿,沒有節假日,沒有春夏秋冬,他們用自己的心血譜寫著時代的新篇章,創造了共和國鐵路建設史上的偉大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