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鐵二十局蘭新複線建設者們
勝利在望。仿佛聽得見隆隆的機車聲和嗚嗚的汽笛聲了。因為,再有半個來月,這條全長1622公裏、橫貫甘肅、新疆兩省的蘭新複線就要全線拉通了。英雄的築路大軍,是怎樣用鮮血與生命鑄造了這條鋼鐵大道的?從鐵道部二十局的這一組可歌可泣的人物身上便能窺見一斑了。
“愛玲,這水燙不燙?”
她帶著遺憾,帶著眷戀,匆匆地走了。
正月初六,工友們在風雪中為她送行,在場的人泣不成聲。
她叫趙愛玲,今年25歲。1992年9月,蘭新複線剛開工,她和丈夫薛俊鋒雙雙來到建設工地,分別承擔技術資料和技術主管工作。夫妻倆雖說在一個隊,但一東一西相距60多公裏,十天半月也難得見上一麵。小兩口為蘭新複線建設立下赫赫戰功,一處破例吸收畢業僅1年的薛俊鋒火線入黨,趙愛玲也被列為入黨培養對象。
農曆臘月28日,趙愛玲分娩的日子。從工地上回來的薛俊鋒高高興興地攜同愛妻走進了駐地醫院。隨著“哇”的一聲啼哭,一個小生命降臨人間。
然而,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妻子因患上了可怕的血液病毒症,卻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一個小時以後,孩子也悄然離去……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薛俊鋒無法承受,他發瘋似地用拳頭猛擊自己的頭部;他一遍又一遍地呼喊著“愛玲”的名字……
如果妻子在懷孕期間去醫院做個全麵檢查,如果聽信父母的話回陝西老家去生產,早點回去,早點檢查。然而,一切都晚了,這對大學本科畢業生全身心投入蘭新複線建設,就在她分娩的前一天,還挺著個大肚子上工地。
趙愛玲去世的第二天正值大年三十。除夕之夜,薛俊鋒在電視機前端端正正地放了兩把椅子,泡了一杯熱茶,喃喃地說:“愛玲,你說過要看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的,我陪你看。你坐這裏,我坐這裏,咱們一起看。”
趙愛玲生前曾多次提出要穿一件紅色羊毛衫,可從沒顧得上進城買。火化那天,薛俊鋒冒著風雪進城買回一件紅色羊毛衫給愛玲穿上。換衣服之前,薛俊鋒端來一盆熱水給愛玲擦身。他一邊輕輕地擦,一邊關切地問:“愛玲,這水燙不燙?”
辦公室裏,他拔下針頭趕往工地
他,孔鳳揚,二十局蘭新鐵路複線建設指揮長。
長年的野外流動施工生活,使這位倔強的西北漢子染上了多種疾病,尤其是高血壓、冠心病,經常折磨得他打吊針。他辦公室裏放上一張床,有時一邊打針,一邊用對講機指揮施工,可常常沒等打完,就拔下針頭趕往施工現場。
作為蘭新複線建設的頭號人物,他壓力很大。按鐵道部的要求,蘭新複線建設原定6年的工期2年內完成。為此,他橫下一條心,決意要打一場前所未有的攻堅戰。
開工初期沒有圖紙,他率部對所屬231公裏徒步考察。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啃塊餅子,累了就地躺下眯一會兒。於是,一份周密嚴謹的施工方案送到總指揮部,蘭新複線施工的帷幕由他率先啟動。
冬季河西走廊,氣溫降到零下20多攝氏度,按常規野外施工早該停止了,尤其是混凝土作業,更是禁區。孔鳳揚決心要闖一闖河西走廊冬季不能施工的這個“紅燈”。
於是讓橋涵住帳篷的冬季保溫施工法應運而生。帳篷外邊放一層麥草,然後再蓋上塑料布。帳篷裏邊搭個火爐,室內溫度保持在恒溫10度左右。攪拌混凝土采取燒開水、炒沙子、加早強劑等辦法進行,確保了質量達標。隨著一頂頂帳篷的頻頻遷移,一座座橋墩拔地而起,淩空傲雪,巍然屹立在沙漠戈壁灘上。
蘭新複線一位兄弟局的指揮長對孔鳳揚說:“你老兄真是猛虎下山、蛟龍入海呀!”
孔鳳揚在蘭新線一路打“帥”字旗:提前完成路基土石方和結構物施工,提前半年開始鋪軌,提前42天全管區拉通,創下15項優質樣板工程,鐵道部部長韓杼濱將鐵道部最高榮譽——“火車頭”獎章掛在了他的胸前。
大喜的日子,新娘找不到新郎
1993年3月16日,是喬衛青、任婷這對新人大喜的日子。可結婚的前一天,小喬還“泡”在工地上,當晚也沒能回來。結婚那天,新郎仍無蹤影,新娘找不到新郎,操辦喜事的人也急得團團轉,約定舉行婚禮的時間一拖再拖。
小喬、小任兩年前畢業於石家莊鐵道學院,蘭新複線上馬,他們從濟青高速公路撤到複線工地。黑河、新河橋施工,是全線“卡脖子”工程,地質結構複雜,河道水流湍急,祁連山融化的雪水和雨水不斷襲來,給施工帶來很大困難。職工們沒有節假日,沒有禮拜天,日夜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