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沸騰的張掖站(1 / 1)

時間:1995年元旦。

地點:蘭新鐵路複線張掖站站改工地。

元旦這天一大早,我和安質部王作舉一起來到張掖站施工現場。這裏機械轟鳴,人聲鼎沸,好一派大幹的景象。

在張掖站東立交橋施工麵,隻見挖掘機司機正全神貫注操縱著機械,掘進、起鬥、運轉,然後不偏不倚地將一鬥泥土倒入翻鬥車箱裏。一鬥、二鬥、三鬥,車裝滿了,翻鬥車司機便順著用枕木搭支的道路駛出坑體。

這裏氣溫降至零下20多攝氏度,旁邊搭起篝火,司機凍得吃不住了就下來烤烤火,暖暖身子。

工地上,我采訪了挖掘機司機:

“叫什麼名字?”

“劉傳兵。”

“哪個單位?”

“一處機運段。”

“你們在這裏幹多久了?”

“今天是第三天了,昨天夜裏幹了一個通宵,兩班倒,24小時不停地幹。”

“今天是元旦佳節,你有何感想?”

“我一年沒回家了,我很想家,現在就想早一天幹完回家過春節。”

隨後,我又坐在翻鬥車司機駕駛室裏,跟車上路,采訪了翻鬥車司機黃超,小黃告訴我已開車13年了,在蘭新吃苦最大。現在搶時間爭速度,加班加點地幹,白天還好些,夜裏一二點鍾又困又餓又冷,那滋味很不好受。當我問他最大的心願是什麼時,他十分動情地說:“最大的心願是早點幹完回家過年。”

王作舉介紹說,張掖車站東立交橋采用國內先進的頂進法施工,設計為公路下穿越箱形立交,橋長36.5米,頂進節長17.5米,寬10米,高5米,重2100噸,頂程20.9米。現澆節長19米。整個頂進元月1日開始,預計元月20日完成。

我們來到橋麵上,在一股道道口,隻見10多名職工正手持鋼釺搗掘路基,有兩名職工繩子攔腰拴住,懸在股道下邊作業,幾名職工緊緊扯著繩端。他們是配合挖掘機施工的,挖掘機挖掘不到的邊角部位,就由他們負責搗掘清理,這樣上上下下連為一體,形成了共同掘進整體推進的立體會戰之勢。

施工現場,蘭州局總工辦主任安治芝正在現場督戰,他是專程來這裏負責協調立交橋頂進的。他對我說:“頂進5號可穿過第一股道,現在要對第二股道進行加固,以確保行車安全。”

負責股道加固的是一處八隊楊遠成,他說“我們隊從昨天晚上一直幹到現在了。”

嗚——,隨著一聲汽笛長鳴,一列滿載旅客的客車由西向東開來。防護員丁運堂手持紅黃色信號旗,規範地指揮著列車從這裏安全通行。車箱內,旅客向他們投來敬佩的目光,一些旅客頻頻招手致意!

啊!元旦,沸騰的張掖站。

(載1995年1月19日《開路先鋒報》)

評述

幹新聞寫作這個行當,可以說是不分節假日、禮拜天的。而往往在節假日、禮拜天反而更有東西寫,更能使頭腦冷靜,思維敏捷。因此,這個時間段在基層采訪那也是平常的事了。1995年元旦,作者是在蘭新複線過的,那天一大早去了張掖站站改工地,將所見所聞如實記錄下來,完成了這篇新聞特寫。

新聞特寫屬於通訊的範圍,又與特指的通訊寫作有所不同,應該說它與通訊比較靠近,內容容量相對通訊要小得多。一般意義上的通訊要求寫人寫事要完整,寫細寫透,而且還要寫出全過程,而新聞特寫寫人往往隻取其瞬間的片斷,不求完整全麵,寫事也隻是截取某些橫斷麵,不必寫反映事件的全貌。由此看來,新聞特寫又類似於隨筆,信手拈來,作者通過攝取新聞事實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現力的片斷,通過多種表現手法進行具有視覺及情感效果的著力刻畫,使其產生立體感,從而更集中、更突出地表現新聞事實和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