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新星(1 / 1)

——記部勞模、二十局一處蘇州項目部經理劉代文

鑼鼓、鞭炮、鮮花、掌聲,彙成一曲新時期的讚歌。1995年金秋,鐵道部勞模彙聚北京,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與表彰。

此刻,勞模席裏,一位中等身材,耿直、憨厚的年輕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二十局一處蘇州項目部經理劉代文。

人們說劉代文是條頂天立地的漢子,說他“頂天”,由他所轄負責施工的蘇州工業園區廠房工程,曾接受過江澤民、榮毅仁、朱鎔基、李嵐清等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巡視;說他“立地”,三年前他帶領一個72人的隊伍闖市場,在蘇州爭雄奪冠,滾動式發展,實現了不平凡的跨越,如今已深深紮根姑蘇,成為江南一顆耀眼的新星。

1992年底,二十局一處中標滬寧高速公路B2標段3.88公裏施工任務。“這是二十局進入江蘇的第一個‘窗口’工程,隻許成功,不許失敗!”一處處長周尚聖聲若洪鍾,擲地有聲!一處會議室裏,氣氛顯得有些緊張。滬寧高速公路是按“菲迪克”條款組織施工,人們不敢輕易表態。

這時,路橋公司年輕的副經理劉代文“唰”地站了起來,操著一口濃濃的四川口音說:“‘菲迪克’是人製定的,也是人執行的,外國人能行,我劉代文也一定能行,把任務交給我吧!”

隆冬時節,劉代文率隊出征,在姑蘇城外的陽澄湖邊安營紮寨,並第一家在滬寧路上點響了開工的禮炮。

開工初期,不少職工不適應“洋條款”管理,與甲方監理有抵觸情緒。為爭得挺進國際施工領域的“通行證”,劉代文開辦了職工夜校“現炒現賣”,職工幹什麼活,就請甲方監理工程師給補什麼課。實習班是座橋梁,既使職工學到了科學知識,提高了質量意識,又讓甲方了解了一處,彼此心靈溝通,“冤家對頭”變成了“合作夥伴”。劉代文還反複向職工講請認識市場占領市場的艱難性,重合同守信譽的重要性,使上上下下形成了一個拳頭。

隨著內外施工環境不斷優化,劉代文“一班人”,緊緊抓住姑蘇冬季氣候宜人,降雨量少的施工大好季節,迅速掀起了開工後的第一個大幹高潮。他們及時調整內部資源,組建4個土方作業隊和一個橋梁隊,給每個隊配備機械設備和工程技術人員,分段分項包幹,推行技術承包和崗位責任補貼製,將質量、進度、責任與個人收入掛鉤。隊與隊,片與片很快形成了大幹局麵,施工進度突飛猛進,月上土量10餘萬方,1993年一季度全線施工大檢查,一處一舉奪得質量進度第一名的獎牌。為此,滬寧高速公路工程指揮部又將B1標段8.3公裏獎勵給一處施工。

江南陰雨天多,黏土含水量大,進入7月,高速公路施工一度陷入低潮。劉代文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兵力部署,一方麵在陰雨天抓緊中小橋、涵洞等混凝土結構物的施工,另一方麵花費10多萬元購買10多萬平方米塑料布,給施工作業麵搭“天棚”,雨過開晴揭開塑料布繼續施工。同時增加機械旋耕翻曬次數,在泥土中摻石灰加快水分蒸發。按規定每上20厘米厚的土層必須夯實一遍,他們堅持每增加10厘米就夯實一遍,確保了施工進度與質量,滬寧高速公路多次全線質量大檢查,他們都名列榜首。

彈指一揮間。3年過去了,劉代文領導的項目部由一個不起眼的小工點擴大到今天的10多個工點,投資規模由3000多萬元發展到2億多元,實現利潤1000多萬元。蘇滬虹橋國際機場公路、中國新加坡合作開發建設的蘇州工業區、蘇州開發區、南京新機場路等工程項目,多以議標的形式交給他們施工。

(載1995年10月7日《中國鐵道建築報》)

評述

1995年間,作者去蘇州滬寧高速公路工地采訪,與劉代文一接觸,感到這位年輕人樸實厚道,很有朝氣。就是這次采訪,作者寫出《姑蘇新星》這篇人物通訊。以後又寫出了一大批新聞稿件,消息、通訊、評論一起上,劉代文在二十局、乃至在總公司及社會上的影響迅速提升。2000年3月作者又撰寫了劉代文申報全國勞模的事跡材料,劉代文榮獲了“全國勞模”稱號。由於劉代文不斷積極進取,業績突出,從項目經理提升為副處長,處長,2004年1月榮升為二十局集團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