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大西南,一條鋼鐵長虹由春城昆明橫空出世,劈山斬水向東延伸。這就是連接雲貴高原與大海、被稱為大西南經濟騰飛新曙光的南昆鐵路。
南昆鐵路的難和險舉世公認:高原奇異的喀斯特地貌,高山壁立、深穀幽幽,修建鐵路高橋長隧極度密集;複雜的地質條件,泥石流、塌方時有發生……為此,鐵路行家們戲稱該線為“難困線。”
艱難險阻方顯英雄本色。1992年年底,一支鐵軍從三秦大地拔寨而起,在海拔2000多米的紅土高原上,用大智大勇,與高山溝壑、與高橋險隧、與瓦斯塌方等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搏鬥,創造了南昆鐵路建設史上諸多奇跡,譜寫著一曲曲雄壯高亢的築路戰歌……
他們,就是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南昆指揮部的建設者們。
智闖“死亡嶺”
這是橫亙在雲南陸良縣和師宗縣之間的一座山脈。此山並非陡峭高聳,那舒緩的山頂和山坡上,樹木蒼翠、山花爛漫。但在大山深處,卻暗伏著“殺機”。這裏地處圭山煤田,煤層密布並屬於高瓦斯地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瓦斯爆炸,當地人稱此山為“死亡嶺”,而且長2450米的天生橋隧道恰恰從大山腹部穿過。於是,能否徹底征服瓦斯,就成為奪取整座隧道施工勝利的關鍵。
鐵二十局三處南昆鐵路建設指揮長許良元率領著精兵強將進駐“死亡嶺”。麵對肆虐的瓦斯,他們既不怯懦也不蠻幹,而是深入現場調查研究,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和有關書籍,為智闖奠定了基礎。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要防止瓦斯事故發生,就必須按鐵路瓦斯隧道的有關規定嚴格管理,同時作好預警和通風工作。但根據天生橋隧道的具體情況,施工所經的煤係地層長320米,僅占隧道總長度的13%,如果整座隧道都完全按瓦斯隧道管理,不僅經濟效益上不合算,而且有可能貽誤工期。為了既保安全,又講效率,經過周密的考慮,他們對瓦斯隧道施工做了精心的部署和安排。
首先,他們將隧道合理地劃分為瓦斯工區和非瓦斯工區,瓦斯工區采用全防爆設備及技術施工,非瓦斯工區則采用常規設備和方法施工。第二,突破原設計施工方案,增辟兩口斜井,對瓦斯工區實施隔離施工,利用平行導洞進行超前瓦斯探測預報,並與正洞形成巷道式通風。第三,建立兩套獨立的供電係統,並自備3台柴油發電機,以確保連續通風萬無一失。第四,在崗位集訓和安全教育的基礎上成立防瓦斯專業作業隊,專門負責瓦斯工區施工,並製定了相應的規章製度和操作程序,由專人嚴格監督實施。第五,進口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瓦斯監報儀和監測報警器,可以對隧道任意點和施工各工序不間斷地進行檢測、預警。
科學嚴密的施工組織使瓦斯無隙可乘,因地製宜地指揮部署加快了施工進度。經過參戰職工兩年多的艱苦奮戰,天生橋隧道比原計劃提前47天貫通,成為南昆線第一個貫通的高瓦斯隧道。
巧架天生二號橋
橋,作為連接現在與未來、幸福與美好的紐帶,千百年來寄托了人們多少希冀和夢想。
在雲南師宗縣境內,有個天生橋村,處於高山峻嶺的懷抱之中,交通極為不便。該村的村名來源於民間的傳說:古時有神仙憐惜百姓的疾苦,夜築天橋,拂曉時因聞雞鳴而功虧一簣。此傳說寄托了村民世世代代對橋的渴望。然而鐵二十局三處職工僅用21個月時間,就在這裏建成了技術含量高的天生二號大橋,使千年鳥道變通途,圓了天生橋村村民祖祖輩輩的“橋之夢”。
架設天生二號橋十分艱苦。該橋的兩座主墩處於一片“牛進得去出不來”的深達兩米的爛泥潭中,18米深的基坑要經過爛泥流沙和6米的煤層,施工中塌方不斷,瓦斯熏人,大量溢出的硫化物使施工者皮膚過敏起泡、發癢潰爛……
當基坑挖到12米時,瓦斯湧瀉形成的強大側壓力引起山體滑坡,湧瀉的流沙擠斷了20厘米見方的支撐方木,引起基坑坍塌。眼看就要前功盡棄,副指揮長李國華果斷采取“停止開挖、強化支撐、搶打護壁”的措施。為了堵住流沙,草袋用完了,職工們就脫下衣服堵;為了搶出護壁,上到指揮長,下到炊事員,人人上陣,5天5夜連軸轉。看著大家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竭,端著飯碗打呼嚕,指揮長許良元這位性格剛毅、輕易不動感情的漢子,此時此刻心疼得直掉淚。就在基坑施工進入最關鍵的時刻,一場寒流襲擊了雲貴高原,氣溫降至零下10多攝氏度,樹枝上掛滿了半米多長的冰,每秒20米的狂風卷著沙土鋪天而來。為了趕進度保質量,職工們頂風施工並抱來被褥為混凝土養生保溫。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深18米、長9米、寬3米的橋墩樁基如期澆注出地麵。
架設天生二號橋相當艱難。該橋雖然隻有263米長,但高度為56米,最大跨度88米,算得上墩高跨度大。尤其它采用梁部懸灌國際建橋新技術,是國內首次在鐵路橋梁上試驗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鋼構橋,對全線橋梁施工的示範意義非同小可,因此,該橋被列為南昆鐵路28座新科技橋之一。按傳統的施工方法,橋的梁都是事先預製好的,在墩台建成後,再用架橋機一片片架上去。由於受到場地、運輸條件、機械技術性能等局限,這種方法一船隻適用於跨度較小的橋梁。而懸灌橋則是在高空一節一節灌注合龍,墩身和梁部為鋼筋混凝土整體澆注,渾然而成,堅而又韌,其突出優點是可以增大跨度,減少橋墩數量,便於跨越江河大穀等複雜地形,且經濟美觀,然而其施工的難度也著實令人生畏。
懸灌橋技術的難點是“輕型斜拉式掛籃”的設計、加工與運作。何謂“輕型斜拉式掛籃”?若用專業術語很難通俗地解釋清楚,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可以實行自動控製、能在高空中橫向移動並能隨著橋梁截麵的變化隨意擴張和收縮的懸灌作業平台。
設計掛籃的重任落在年輕的工程師餘量身上。餘量隻有30歲,是畢業於石家莊鐵道學院的高才生。為了不負眾望,他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行程萬裏到全國重點工程建設工地考察懸灌技術和工藝。在北方某地考察時,人家“保密”不接待,他發著高燒、冒著鵝毛大雪,帶領同伴在深夜爬上橋墩獲取數據。通過對比研究和科學分析,他發現各地采用的掛籃普遍過重,這對高空安全作業極為不利,一旦掛籃滑落就是人命關天的惡性事故。為了設計出自重輕、強度大、安全係數和自由度高的掛籃,小餘和他的同伴們把自己關在工棚裏進行“封閉式”設計,經過90天的苦幹,他們繪製出了上千張草圖,完成了100多張大樣圖和300多張零部件三視圖的設計工作。新的設計使掛籃自重隻有31噸,重量僅為目前國內廣泛應用於懸灌施工的掛籃的一半。
隨後,他們在大橋零號段解決了高空立模支撐、大麵積混凝土灌注難題;大橋延伸灌注,他們解決了不等級壓重條件下掛籃的靜載動載測試、梁體線性控製等難題;大橋合龍,他們解決了高強度膨脹混凝土最佳配合比等難題,用智慧和勇氣在古老的天生橋峽穀架設了一座人工天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