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利用外資思想及其現實啟示(1 / 3)

江澤民同誌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的道路上經曆了三次曆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這是對百年曆史的客觀回顧和科學評價。孫中山作為第一位站在時代前列的曆史巨人,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製製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其偉大的曆史功績世人皆知,不需重述。今天,在舉國上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麵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偉大背景下,回顧這位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驅的鬥爭和實踐曆程,尤其是探究其豐富的經濟思想,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與其對中國革命的開拓和創造性貢獻一樣,孫中山先生是中國“經濟學”一詞的首創人。其博大的經濟理論涵蓋麵很廣,民生主義就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包括土地、資本、實業、教育、人口等諸多方麵。這些經濟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出世前近代最重要的經濟思想遺產,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鼓舞和借鑒意義。

誠然,可供我們今天認真研究和借鑒的孫中山經濟思想有許多方麵,但筆者認為,其利用外資、技術和人才以興辦實業、致富圖強的構想和實踐乃是其中最突出的方麵。

孫中山的利用外資思想有其顯著的時代特征。其典型表現是立足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注重解決好這樣幾種關係:其一,要解決好中國貧窮落後的現實與謀求高速度發展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在經濟落後、民窮財竭的中國,要實現“實業救國”的宏偉計劃,第一要解決的便是利用外資問題。因為,一方麵,中國根本沒有大規模經濟建設所必需的資本和技術,另一方麵,中國的經濟發展又不能老牛拉破車,慢慢來。他鑒於美國人民篳路籃縷、慘淡經營、曆時百年而雄踞世界第一富強之國的經驗,又看到日本以最小、最窮、最弱之國,自明治維新四十年間一躍而躋身列強之林的事實,得出結論:“美洲之發達,南美阿根廷、日本等國之勃興,皆得外債之力。”(《孫中山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7頁)在他看來大規模的借外債興實業而致富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甚至是中國經濟迅速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條捷徑。正如他在《建設之兩大任務》一文中指出的“款既籌不出,時又等不及,我們就要用此開放主義,凡是我們中國應興事業,我們無資本,即借外國資本,我們無人才,即用外國人才,我們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物質上文明,外國費二、三百年功夫,始有今日結果。我們采來就用,諸君看看,便宜不便宜?”(《總理全集》第二集,第145頁)為了更能說明問題,他還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真是曆盡千辛萬苦、千難萬險,為今天直抵美洲縮短路程創造了條件,人們再不必步其後塵,另尋路徑;他還駁斥那種拒絕利用外資、外才的意見,認為是“孤立自大,閉關自守”的迂腐之見,是“荒島孤人”的思想。他的目的就是要迎頭趕上當代的經濟發展水平,實現當時條件下的國民經濟現代化。他甚至這樣說:“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孫中山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所1956年版,第338頁)“我們要拿外國已成的資本,來造成中國將來的共產世界”,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孫中山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04頁)。

其二,要解決好利用外資與經濟、政治之間的關係。在利用外國資本、技術的過程中,怎樣處理同外國的經濟、政治關係,才不致遭受外國資本過重的剝削,不致損害國家的主權?這是孫中山先生深入思考並予以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他汲取清政府開門揖盜,引狼入室,不惜以關稅、厘金為代價的奴役性外債的深刻教訓,從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出發,主張“惟止可利用其資本人才,而主權萬不可授之於外人”(《總理全集》第二集,第280頁)。為此,他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原則:一是借債必須分別向幾個國家進行,不能集中於一個國家;二是可以按照借債合同雇傭外籍人員,此等人員必須照合同規定履行義務,合同期滿時留用與否由我國決定,不得苛求勒索。三是必須有利之圖以吸外資,以免不利於償還;四是從事經辦外債人員必須具備有關的知識,才不致受到外國資本家蒙騙;五是應采取“純粹商業性質的辦法”,即與外國資本或公司商借,不要通過外國政府商借,以“杜絕外來之幹涉”——這些原則規定充分顯示了孫中山堅決維護民族利益的愛國主義立場,也反映了孫中山對帝國主義認識的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