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鄧小平文選》1-3卷,不僅其博大精深的理論思想使人折服,其獨具特色的語言藝術和語言風格也同樣令人歎服。從1卷到3卷,小平文選的大量篇幅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說”出來的,這就形成了其樸實、簡潔、生動、新穎、辯證的突出藝術風格和藝術魅力。
特色之一,樸實。務實穩健,不尚空談是小平同誌革命風格的一大特點。他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處處閃耀著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強烈的務實性。不僅其務實的性格、務實的精神和務實的風格是全黨的光輝典範,而且其樸實的語言也是全黨的楷模。作為傑出的政治家,他從來不以學理主義的方式,從定義出發來研究問題,而是緊密地聯係實際來把握問題的真諦。他作文說話也一樣,從不囿於既定的模式,去說空話和套話。他一再強調,“要敢說真話,反對說假話”,“那種隻靠發指示,說空話過日子的壞作風,一定要轉變過來”。他認為,說話必須言之有物,用事實說話,不能離題萬裏,空發議論。無話可以不說,要說就說完全符合人民群眾口吻的質樸、務實的大實話。譬如,在強調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上,他說:“國家這麼大,這麼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麼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麼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針對有人總擔心政策會變的問題,他回答:“我說不會變。核心問題,決定的因素,是這個政策對不對。如果不對,就可能變。如果是對的,就變不了。”諸如這樣質樸實在的土話、實話,在小平文選中隨處可見,讀來猶如痛飲家鄉的老酒,品嚐風味獨特的土產,呼吸山野清新的空氣,使人倍感親切、倍覺平易、備受感染。
特色之二,簡潔。小平同誌作文、說話總是開門見山,態度直率、言簡意賅。統觀文選3卷,沒有一篇長文章,每篇都十分精短,文字都十分簡練。第3卷中的119篇文章尤為如此。其中,第352頁的一篇《香港基本法具有曆史意義和國際意義》一文,全文含標點僅123字。《為景山學校題詞》僅二十幾個字,可謂言約意深,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他還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複,新的語言並不多,重複的話要講,但要精辟。”小平同誌是這麼說的,也是帶頭這麼做的。他負責起草的四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僅5000字,但“很管用”;他概括的社會主義本質僅5句話28個字,卻回答了幾代人為之奮鬥但並沒有真正搞清楚的重大問題;他提出的判斷改革和一切工作的“三個有利於”標準,僅3句話,就廓清了理論和實踐上的許多重大問題,指明了一條“一心一意搞建設”的光明大道。他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僅如一句七言律詩一般精短,但卻把道理中最重要的道理說了個清清楚楚,把如何把握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處理好經濟建設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係說了個明明白白,真可謂字字千鈞。他就是這樣,善於用最簡明的語言表述最深刻、最偉大的真理。
特色之三,新穎。有人說,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全部觀點的精華是求實創新精神。我認為這個見解是精到的。在指導中國的改革實踐中,他總是以其非凡的膽略和勇氣衝破教條主義和“左”傾主義的思想束縛,總是那麼敏銳、開拓,不拘“前車之鑒”,善於在實踐中總結新經驗,創造新辦法,尋找新路子,開辟新境界。這就決定了小平同誌的語言是全新的、極富創造性的語言。譬如,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的新提煉,對改革得失的新判斷等等。不僅如此,在他的3卷中,字裏行間無不充滿令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的全新話題和話語。現在我們人人都在講的中國特色,改革開放,基本路線、兩個文明,兩手抓,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等,這些新話、新範疇、新論斷,不都是小平同誌或者提出,或者總結,或者推開的嗎?現在,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時代的語言了。真是“東風吹來滿眼風”,令人崇敬,令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