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思會使思想在不斷修正的過程中得到全新的構構建,使知識在反複的學習積累中得到深層次內化。勤思可以產生靈感,會使領導者的思路越來越明晰,思維的結構越來越慎密,對事物發展的把握也就越來越準確。
我們的事業不僅需要紮紮實實的苦幹精神,更需要清醒、科學的理論思考。“西部大開發,慶陽怎麼辦?”提出這樣一個發人深省、又十分現實、迫切的問題,話題是嚴肅、沉重的,需要全區幹部群眾客觀認識,理性分析,科學回答。
一、令人百感交集的發展現狀
作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我們的祖先曾經輝煌過;作為中國革命的搖籃,陝甘寧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區人民也著實自豪過;可今天,一提起老區慶陽,不少人或不屑,或無奈,甚至鄙夷。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慶陽怎麼了?是這一方水土的自然條件太過艱苦,是這裏的幹部群眾不思進取?是這裏的資源太過貧乏?筆者認為,根子在於:發展的外部環境不寬鬆,內在動因不積極。
首先,從外在環境看:①政治關心不夠。作為養育了中國革命的老區,革命勝利後,黨和國家領導人除胡耀邦外,再無一人踏上這塊土地。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來甘肅、但均未出“隴左”而東來,中央、省上有關方麵的領導也是蹤跡罕至。來不來倒在其次,但不管怎麼說,慶陽始終是一個後發地區,這倒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②政策支持不力。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上級政府對這一塊老區的扶持始終不夠連續一貫。從中央看,國務院對同一塊根據地的延安地區實行國家資源(石油天然氣)企地區域共享政策,致使同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距十倍之懸殊,一次次發展機遇與我們擦肩而過,慶陽人民隻能背負著“不怕犧牲、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老區精神,負重前行。③資金支持薄弱。首先和全省平均水平比,從1949年到1999年,中央、省上共給慶陽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58.41億元,占全省投資總額的萬分之三點二八,在14個地州市中僅略高於隴南、定西、甘南、臨夏四地市,居倒數第五位,遠低於平均線;和河西地區比,注入的資金總量明顯偏少。和周邊的平涼地區比,投入比也相差懸殊,1949年至1999年省上給平涼的投資總額比慶陽多出42億元,幾乎比慶陽多一倍。④地緣關係不佳。從行政區劃看,慶陽如一座孤島,“深陷”陝甘寧孤地,既不沿海、沿邊,又遠距省會蘭州千裏開外,交通不暢、信息閉塞。又因為是紅色根據地,當年參加革命的多,海外僑胞、台眷卻寥寥無幾,幾無優勢,無論地緣還是人緣,都少援寡助,無依無靠。
其次,從內在發展動因來看:①始終未走出決策上的盲從誤區。多年來,始終沿襲中央、省上指導麵上工作的總體部署,把工作目標和任務定位在上級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上,未能真正找準適合慶陽區情的發展路子,雖然有“一、二、三、四”等發展思路,但與其他地區的發展戰略大體雷同,且無比較優勢可言。譬如大搞農業支柱產業開發,發展煙、果、畜、油四大支柱產業,這些都不完全是慶陽地區獨有的優勢,且市場風險很大,發展效果不十分明顯。又譬如,搞長慶開發區,西峰開發區,西川開發區,係適時應勢之舉,幾無收效。②始終未能找到觀念更新的有效途徑。往往是就觀念談觀念,坐而論道多,實踐創新少。思想大解放、觀念大轉變的理論基礎不是理論,而是實踐、是創新。東南沿海幹部群眾的觀念轉變和思想解放就是建立在主動地試、大膽地闖、義無反顧地幹,務求快速高效的發展基礎之上的。相對一個經濟後發區,不講發展,老百姓既看不到發展的現實成果,又享受不到發展帶來的實在利益,卻讓他們承認或感到發展的道理有多硬,豈不是差強人意?所以,觀念轉變自在實踐創新之中。③始絡未能糾正“以農為本”的思想誤導。慶陽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農業興則全區興,這是慶陽人的長期共識,於是上上下下皆作“農”字文章,都在念這本念不了、又念不好的難念經。可結果怎麼樣?老百姓始終沒有真正富起來,農民人均純收入一直在低位次上徘徊;艱難之極的地方財政,也依舊沒有好起來;本來“腿短”的地方工業作“垂死掙紮”狀;城鎮非農業人口比重很低,中心帶動作用微乎其微,潛在市場受到嚴重阻滯,形成難以扭轉的劣勢擴張局麵。④始終解不開“錢從哪裏來”這道難題。沒有錢,吃不飽飯還奢談什麼發展?那麼錢從哪裏來?在政府投資少,銀行不給貸的情況下,總是無奈地把眼睛盯在農產品資源的變賣上,盯在老百姓三提五統費的征收上,不善或不敢向政策要錢,向市場要錢,向禁區要錢。⑤始終不能擺脫“官本位”的羈絆和困擾。實踐驗證,越是經濟落後的地區,人們的官本位意識越重,對事業的遺害也就越大。不少基層幹部最為關心的大事不是本地經濟的騰飛,事業的發展,而是按部就班,求穩怕亂,守攤子、保位子,謀求仕途亨通。他們的精力和“聰明才智”主要用於權衡數字、潤色彙報、粉飾“政績”上,短期行為突出,缺乏一大批開拓進取、敢為人先、踏實幹事的基層領導人才。⑥始終擺脫不了自然災害對經濟形勢的左右。十年九旱,年降雨量有明顯遞減趨勢且分布不均;地表水利用率極低;地下水資源貧乏,加之風沙、冰雹等多災俱全,防不勝防。⑦始終受製於滯後的基礎設施建設。改革開放20多年,尤其是近幾年,這一塊的欠賬太大,以至於和周邊地區形成懸殊差距,無論是水、電、路、通訊諸方麵,幾無新上大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