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慶陽地區農村黨群幹群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及改善對策(1 / 3)

黨群幹群關係如何,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真是“悠悠萬事,唯此為大”,誰漠視或踐踏這種“關係”,下場必然是可悲的,這是曆史的嚴正昭示。但是,曾幾何時,一些地方的黨群、幹群關係出現了不應有的“間隙”,甚至演進到了“緊張”的地步。那麼,黨群、幹群關係究竟“緊張”到什麼程度?緣何“緊張”?出路和對策何在?拙文擬作些粗淺的探析。

一、一些地方黨群幹群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

首先,應當明確一個基本的事實,即幹群關係“緊張”的範圍僅限於個別地方,尤其是一些經濟發展緩慢,農民負擔過重的地方;其次,“緊張”的對象主要指鄉鎮村組幹部與農民群眾;再次,“緊張”的過程表現為人民內部矛盾,並未激化或對立。盡管如此,“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一向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的黨始終正視和關注這一不容忽視的現實,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改善這種關係,任其繼續淡化或疏遠下去,其結果是不難預料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目前這種緊張局麵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向幾種障礙:

其一,觀念落後。黨群、幹群之間究竟應當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傳統觀念一貫認為,最好的黨群、幹群關係應是魚水關係、唇齒關係、血肉關係和水乳關係。這種觀點究竟對不對?嚴格地講,這是封建社會開明的統治者所推崇和實踐的“水舟”關係的沿襲和發展。如果說,封建統治者把自己比作隻能淩駕水上的“舟”,把民比作隻可載舟的“水”,是以儒家君貴民賤思想為理論基礎的話,那麼共產黨或黨的幹部把自己比作是有生命的、搖頭擺尾的“魚”,比成質地堅硬、潔白無瑕、且處處受唇嗬護的“齒”,比成是靠血來滋養的紅潤鮮活的“肉”,比成是高純度、高營養的“乳”,完全淩駕於它的同比物之上,這和我黨根植於人民、服務人民、做人民公仆的根本宗旨不是背道而馳了嗎?盡管魚與水、齒與唇、肉與血、乳與水之間有相依、相生或相容關係,但畢竟不是一回事,而是兩類不同的概念,兩種不同的事物,不可同日而語,混為一談。這並非吹毛求疵,或咬文嚼字,它實實在在地反映了人們對待兩類不同事物的態度和看法,對兩者關係的認識和理解。盡管“唇亡齒寒”、“水涸魚亡”、“血竭肉死”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人們對其中主次、高低、貴賤的釋義也並非麻木不仁。由於觀念上的障礙,表現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依然“官”念陳舊,就是不明白“官”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權”是為人民服務的工具這個道理,反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成牟取私利的“護身符”,亂吃亂占者有之,損公肥私、貪汙受賄者有之。凡此種種,嚴重地傷害了人民群眾的感情,背棄了人民群眾的意誌,動搖了人民群眾的信念,使黨和基層幹部的形象蒙受了巨大的損害。

其二,體製不順。事實上,造成基層黨群、幹群關係緊張的深層次原因不全是鄉鎮、村組幹部的思想傾向、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問題,主要是目前依舊通行的這個令人尷尬和無奈的稅外費用征管體製。其不規範、不單一、不公平、不透明的明顯弊端,使亂收費、濫攤派屢禁不止,老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為了完成五花八門的收費任務,鄉村幹部跑斷腿,磨破嘴,近一半時間和精力耗在稅外費用的收繳上,但依舊事倍功半,其難度已取代計劃生育成為“天下第一難事”。盡管如此,鄉村幹部還得硬著頭皮、拉著臉向農民要糧要錢,真是跑的路多,說的話多,挨的罵多,受的氣多,就是辦的事少,落的好少。本來,“皇糧國稅,不交有罪”,老百姓都認這個理,但為什麼還會有人鋌而走險,抗糧抗費呢?理由很簡單:一是費太多。今天達標提,明天驗收留,要錢的招數層出不窮;鄉鎮要、村組要,七站八所都伸手,成了填不滿的無底洞。二是費太偏。一碗水就是端不平。農民富的富、貧的貧,有的是養殖大戶,有的是果樹大王,還有的隻會種糧,但稅費分解不是按人均耕地就是按人均收入均攤,多如牛毛的不合理收費,逼得一些貧困戶走投無路,隻好拆東牆、補西牆,賣了口糧賣豬羊,借了幹爹借親娘,死活就是繳不上。三是費太重。算明賬,稅費占農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並不高,一般均在3%以下,但為什麼農民還覺得重呢?其實誰都心裏明白,所謂農民人均純收入不過是一塊注滿水的“海綿”,除了柴草荑子之外,現金收入本來就少得可憐,若按實際收入算,其比例則遠遠超過了5%的警戒線。加之鄉、村、組三級為了處理招待費、工作任務落實費、升級達標活動費等諸多不合理開支,不在農民頭上層層加碼又有什麼高招呢?這些過多、過偏、過重的稅費,加重的不僅僅是農民的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加重了他們的思想負擔和精神負擔,增添了他們的不滿和怨憤,直接危害了黨群、幹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