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工作的重要任務是教育農民,根本問題也是教育農民。農民教育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提高農民素質,脫貧致富奔小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總目標,不斷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政策教育。要用鄧小平理論和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和引導農民堅持勤勞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自覺履行公民義務,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二是發展目標教育。認真宣傳當地製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產業化開發規劃,引導農民正確處理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係。三是思想道德教育。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榮辱觀牢固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提高農民分辨美與醜、善與惡、進步與落後、文明與愚昧的能力,自覺抵製封建迷信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熱愛祖國、關心集體、熱心公益、勤勞致富的農村社會新風尚。四是科學文化教育。教育和引導農民進一步確立發展經濟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的思想,樹立市場、價值、效益和信息觀念,提高致富的能力,成為懂科學、會經營、能管理的新農民。五是民主法製教育。在全麵推進村級民主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的同時,繼續向農民灌輸和普及法律知識,使他們既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又能用法律規範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承擔合理的負擔。
那麼如何進行教育呢?新時期的農民教育應本著實事求是、分層施教和循序漸進的原則,針對新情況,采取新對策。其一,要建立新機製。建設一支鄉鎮黨委領導的,以村黨支部為核心,村組幹部和黨團員為主體,群眾中的先進分子為骨幹的農民教育隊伍,並著重建立和完善農民教育的領導機製、目標機製、獎懲機製和保障監督機製。其二,要探索新途徑。應從農村實際需要和農民的特點出發,把政策教育和科技知識、市場經濟知識、法律知識教育相結合,把教育重點與經濟建設和階段性中心工作相結合,把教育內容與推動當前的各項具體工作相結合。要選樹一批種糧狀元、養殖能力、科技致富帶頭人等先進典型,教育、感染、引導和鼓勵農民群眾。其三,要使用新手段。要製訂長遠規劃,理清教育思路;加快經濟發展,奠定教育基礎;堅持“農民學習日”製度,規範教育行為;開展集日宣傳活動,靈活教育方式,開展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豐富教育內容;改土、改水、改廁、改灶,創造教育環境;舉辦科技法製輔導講座,突出教育重點;加強督查驗收,提高教育水平。其四,要有新載體。繼續建立和健全鄉鎮“三站”、“三校”、“三會”等農村教育載體,堅持以城帶鄉,以村帶戶,分類指導,建管結合,在農村廣泛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和“十星級文明農戶”評選活動;努力增加農村教育投入,加快素質教育改革;集中力量發展農村廣播電視網絡,填補傳媒“空擋”。其五,要有新標準。既應有載體教育活動情況和文明鄉村戶創建等直接標準,也應有包括黨團員發展情況、民事糾紛和違法犯罪率、晚婚晚育和計劃生育情況,鄉鎮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情況等間接標準;還應有包括農民觀念的更新、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的提高,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增強,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樹立等定性標準。
right(刊於1999年8月14日《隴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