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完成,我國扶貧開發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作為國扶縣的合水,扶貧工作並沒有結束,一部分貧困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已解決溫飽的標準還比較低,一遇災害極易返貧。因此,現階段合水縣的扶貧開發工作任務還非常艱巨,麵對西部大開發的新形勢,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在扶貧開發工作上實現“三個轉變”。
一、扶貧思路的轉變
在新的發展階段,國家整體經濟實力逐年增強,扶貧的標準、範圍、對象和內容也將發生很大的變化。扶貧工作要上新台階,必須要有新思路,這是開創扶貧工作新局麵的基礎。過去扶貧主要解決貧困人口的吃穿問題,現在要把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教育基礎鞏固、發展農業產業化等方麵。合水縣要充分發揮西部大開發、國扶縣、革命老區三大區位優勢,製定扶貧開發思路,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發展“六三”戰略(開發畜牧養殖業、農特產品加工業和旅遊業三大產業,擴張乳品、服裝、建材三大產品,建設蘋果、蔬菜、奶牛三個基地,加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城鎮建設三項建設,加快產業化、工業化和城市化三大進程,實現富民富縣、財政翻番、山川秀美三大目標),堅持以現有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科技為動力,優化經濟結構,合理布局生產力,著重培育貧困地區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製定目標具體、措施明確、操作性強,符合合水實際的發展路子。
二、扶貧方式的轉變
過去扶貧,重於物質幫助。新形勢下“兩手都要硬”,要把扶誌與扶智放在突出位置,使扶貧工作由救濟型向開發型轉變。一是“輸血”重“造血”。貧困戶之所以生活困難,主要是因為缺少發家致富的本領,逢年過節時對他們進行一下走訪、慰問,送點錢物解決燃眉之急,進行“輸血式”的扶貧,對貧困農戶無疑是雪中送炭。但這隻能臨時“治標”,而不能長久“治本”,並且長此以往會滋長部分貧困戶的依賴心理,不思生產、不思進取,隻求政府照顧,成為“救濟型”農民。因此對貧困戶要進行開發式扶貧,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標”本兼治,既要幫助他們解決眼前的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影響和製約發展經濟的“瓶頸”難題。要從資金、技術、信息、產業、水電路等方麵幫扶,理清發展思路,確定發展重點,提高扶貧效益。二是“扶貧”重扶誌。貧困戶自身素質比較低,在發展致富上少信心,缺誌向,思維保守,觀念陳舊,等、靠、要思想嚴重。在進行經濟“扶貧”的同時,也要做好對他們的精神扶貧,把準他們的思想脈搏,灌輸新思想、新觀念,幫心扶誌,引導和幫助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同時要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的服務功能,使貧困戶走“公司+農戶”、“服務組織+農戶”、“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商品基地,集中扶持,連片開發,走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子。三是抓點帶麵。扶貧開發要把重點放在貧困戶上,通過一家一戶的脫貧致富,輻射帶動一個村或一個鄉的扶貧開發工作。要堅持走種養加結合的路子,大辦鄉鎮企業的路子,興辦扶貧實體的路子,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的路子,示範引導,抓點帶麵,使更多的貧困戶脫貧。
三、扶貧標準的轉變
過去由於各方麵條件所限,扶貧的標準比較低,主要是解決貧困人口的絕對貧困、生存問題,僅能維持貧困人口生存所需的最低熱量和居住條件,不能完全滿足他們擴大再生產的需要,更難以滿足他們的娛樂、文化、社會保障諸方麵的需要。現階段,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脫貧的標準應當有所提高,這就要求扶貧工作從過去解決貧困人口吃穿的“溫飽型”向“富裕型”、“發展型”、“小康型”轉變,以適應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因此,應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扶貧任務的複雜性、艱巨性、長期性,各級組織都要克服鬆勁厭戰情緒,樹立常抓不懈的思想,轉變觀念,提高標準,將扶貧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一是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加入WTO的宏觀形勢,打破傳統的以糧為本的主導產品,形成一鄉一品的產業格局。二是要堅持把調整產業結構與開拓市場緊密結合起來,盡快轉變隻管種不管銷,就生產抓生產的工作方式,下大氣力抓好產品營銷工作,增加市場占有份額,以產品的快銷暢銷帶動結構調整,壯大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三是要增強品牌意識,要在羊肚菌、鹿茸酒、金針菜、黑木耳等農特產品開發上求突破,樹名牌、壯規模、促發展,把名牌產品做大、做強、做優,使合水農民打出質量優、市場俏、效益高的名優特產品,形成穩定的財源基礎。
right(刊於2002年《中國市縣發展戰略》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