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間,吳健民對鄧小平說:“中國舉辦特區,同充分利用港澳,是難以分開的一個統一的問題。深圳和珠海,感受尤深。這也許算是中國的特色。”
鄧小平微笑著點點頭。突然,鄧小平問吳健民是不是大學生。
吳健民回答說:“我沒有上過大學。1956年8月至1957年12月,我曾到中央高級黨校學習,與卓琳同誌是同一期的同學,我年紀大了,已決定退下來。”
馬萬祺也從澳門趕來相陪,他對鄧小平說:“首長看來身體很好,多年不見,也不見老。”
鄧小平說:“已80了,還不見老?”
馬萬祺接著說:“老當益壯,祝您健康長壽!”
鄧小平感到很快慰。席間,自始至終流溢著歡快的氣氛。
吳健民後來回憶說:
當時議論得最多的事就是小平同誌在深圳沒有題詞留念,希望我能設法讓老人題詞給珠海。既然是總設計師來視察,看後沒題詞好像也不好交代。我也感到有壓力。
我了解到,他在深圳是給一艘退役改為水上酒吧的遊艇寫了“海上世界”的牌子。這算是寫招牌,不是題詞。
我從此得到啟發,便布置由珠海賓館的經理張倩玲來向老人請求題字。也許這樣辦能成功。
這時候,賓館總經理張倩玲走了過來,恭敬地向鄧小平請求道:“請首長題幾個字留念好嗎?”
心情愉悅的鄧小平欣然接受,站起身來往桌子方向走,拿起筆飽蘸墨汁問道:“寫什麼呢?”
他沉思片刻,便興致勃勃地揮筆題下了令珠海人民永遠難忘的7個大字:
珠海經濟特區好
吳健民後來回憶說:
這時候,我內心上也很緊張。萬一老人不答應怎麼辦?我很注意他的神態。
畢竟是偉大的政治家風度,他和藹沉著,卻把眼光對著我了:“你看寫什麼啊?”嘴邊帶著笑意。
我頓時把心頭壓著的石頭放下了,順口就說:“你看了珠海特區,就寫對特區評價之類的話……”
沒想到老人立即站起,健步走向早已準備好的擺上宣紙和筆墨硯台的桌子,就動筆寫了。
吳健民後來回憶:
我也想過,也許總設計師看過深圳之後,仍覺得實際情況未足以有力地支持老人對特區設計的檢驗結論。經過珠海這一程,基本上可以說豁然開朗了。
所以,我確實感覺到總設計師所寫的“珠海經濟特區好”這7個字,真正出自他看到自己“設計的產品”取得圓滿成功的那種內心喜悅,而表達出來的。
這是實實在在對開拓者做出成績的肯定。是對士氣衷心的鼓勵,又是真誠、嚴肅的鞭策。
鄧小平寫完題詞,放下筆,在場人員熱烈鼓掌。
這一題詞,是鄧小平對我國舉辦經濟特區決策,在四、五年實踐之後的又一次肯定,也是他對珠海經濟特區的一次檢查結論。
這時候,張倩玲又走過來問吳健民:“喝點茅台可以嗎?”
吳健民轉問鄧小平:“喝點茅台?”
鄧小平回答得很幹脆,說:“可以。”馬萬祺舉杯敬酒,鄧小平一幹而盡。一連幹了兩杯。
這時,負責鄧小平全警衛工作的孫勇緊張了。他趕忙走過來,在吳健民的耳邊輕聲說:“請不要勸酒。”
吳健民告訴孫勇請放心,他會掌握的。
整個餐廳自始至終充滿和諧、喜氣洋洋的氣氛,這種氣氛又給每個人一種特別的感覺——這就是大家都圍繞著經濟特區的建設事業,而享受到一種深沉的喜悅和經久的激動。
隨後,在珠海賓館,鄧小平與珠海市委的主要領導和霍英東、馬萬祺合影留念。
午休片刻,鄧小平一行又在下午乘汽車路經順德。在清暉園,鄧小平聽順德縣委書記歐廣源的彙報。
其間,鄧小平插話說:“塘魚產量高,值錢,各種糠皮可以喂,我在泰國看到很便宜。”
“日本每一個人有100斤魚,所以體質好。”
“山和水能解決大問題,我們的山利用得還可以,水不行。”
在視察之時,鄧小平還不忘諄諄教導,殫精竭慮,一心為民。
一個月後,鄧小平在視察廣東、福建、上海等地回京後,同幾位中央負責同誌談話時說:
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知識的窗口、管理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改革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麵、引進技術方麵、培養人才方麵等都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
鄧小平視察珠海及其重要指示,極大地鼓舞了珠海人民,珠海市委、市政府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一大好機遇。
在鄧小平離開珠海後,珠海市委、市政府再一次把中央關於試辦經濟特區的一係列文件,發到各個部門,充分發動廣大幹部群眾認真學習、總結、思考、討論前段辦特區的經驗教訓。並先後組織了36個座談會,聽取各方麵的意見,讓大家為特區建設發展出謀獻策。
經過廣泛深入的討論,一係列爭論不休的問題,在鄧小平關於試辦特區一係列講話和中央關於試辦經濟特區文件中,找到了明確的答案。
籠罩在特區廣大幹部群眾心上的疑慮,漸漸消散了,更加堅定了改革開放、開拓進取的信念。
珠海特區經過幾年的艱苦探索、猶豫徘徊,終於在鄧小平視察珠海後,出現了曆史性的轉折。通過貸款和繳稅費解決資金
1984年,珠海特區建設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時期。以“七通一平”為中心的基礎工程,在特區內全麵展開,全年用於基礎設施投資達238億元,相當於特區以往4年投資總和的27倍!
良好的投資環境,引來了中外投資客商。在1984年,珠海引進外資項目600多個,其中工業項目占了528項。
這些工業項目從汽車維修中心的設備,到家用電器、機電儀表等。即使在港澳地區,當時也均屬先進水平。
1984年,珠海全市工農業生產總值達4億多元,比1983年增長1倍多。工業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市場繁榮,旅遊業也隨之有所發展,這一年珠海旅遊業利潤比1983年增長了4倍。
然而,麵對特區百業待興的巨大資金缺口,不久前還是全國首富縣縣長的梁廣大,感到頗為苦惱。
梁廣大逐步意識到,珠海發展相對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完全認識市場,不敢貸款,墨守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傳統思維。
1984年,珠海一口氣向國內外銀行,分別借款近兩億人民幣和3000萬美元,一些基礎建設項目得以啟動。到1987年時,珠海特區建設的相關投入,包括外債已接近30億元。
然而,新問題很快產生。這些錢都是商業性貸款,三年之內就要還上,可是三年之內道路、港口、電廠還沒有建設好,更不要說產生效益,拿什麼還?
在那段時間,銀行行長見了梁廣大,幾乎都要躲著走。
不過,善於觀察的梁廣大,很快就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
特區設立以來,珠海發展最快的行業是房地產業,而且是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走到哪裏,開發商就跟到哪裏。政府投資到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出來的投資環境和所開發出來土地,變成寶地升值之後,幾乎全部被房地產公司獲利占有。
在意識到土地的商品價值後,市政府召集房地產商座談,指出政府投入巨資創造良好環境,使房地產業興旺發展,希望各公司多為政府著想,合理積極地上繳稅費。
從1988年起,珠海市政府投入近30億元,在確保被征地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將全市土地,包括圍墾造地都統征起來,逐步走上了“投入—回收—再投入—再回收”的良性循環軌道。珠海市委著力進行體製改革
1984年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設計師、經濟特區創始人鄧小平,在視察深圳、珠海、廈門之後,寫下了這樣的題詞:
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珠海經濟特區好。
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