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國成說,當時,自己心中那份感激,現在回想起來還激動不已。

來到船廠工作之後,鄺國成憑自己的直覺,知道自己找對了地方。雖然造船業對自己而言,是一個全新的事業。但是,30幾歲正當壯年的鄺國成,覺得一切可以從頭開始。

在1981年至1991年10年間,鄺國成與船廠同呼吸共命運,見證了廠子的發展與壯大。他也從普通的技術幹部,成長為廠領導。

“當一名造船工人無上光榮。”回憶自己在船廠的10年,鄺國成覺得自己無怨無悔。

1992年,香洲船廠升格為市船舶工業總公司。1994年的造船量達3000噸,修船量近2萬噸,年銷售總額近億元。

至1995年,因海濱情侶路、鳳凰路建設需要,船廠遷往唐家,開始了新的征程。

1983年,從華南師範大學畢業的劉毅洪回到珠海,在一所中學執掌教鞭。那時的珠海還是農漁經濟,空氣中飄蕩的滿是“墨魚幹的味道”。

香港人形容當時的珠海:一盞交通燈、一條路、一個警察的內地城市。

劉毅洪原本以為自己會做一輩子的教師。但是,到了1984年,珠海市和劉毅洪一起來到了曆史的三岔口,深圳之所以是深圳,珠海之所以是珠海,都從這一年開始。

當年,鄧小平來到珠海,給特區人注入足夠的膽氣。於是,“負債起步,市委直接領導特區建設”的形勢與局麵由此形成。

劉毅洪應聘到南水工業總公司,主要工作是招商引資。

雖然頂著特區的“名號”,但是劉毅洪的招商工作一直不順利。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珠海,河汊縱橫、河道蜿蜒,陸地被切割成二、三十個孤島。陸地上的道路都是“斷頭路”,走一段路,就得停頓下來,搭船過渡口,十分麻煩。

從珠海到廣州,一路上要過六、七個渡口,行程要整整一天。那時去臨近的南屏鎮,上午出發,下午回不來,大部分時間耽擱在路上。

深圳可以依憑香港,珠海卻靠不上澳門,“偏居一隅”是對珠海最恰當的描述。

1986年,在費盡口舌、多方遊說之後,劉毅洪終於招到了第一個項目,那是一個投資超過5億元的紡織項目。投資方是香港人,對方看中的就是珠海低廉的地價。

劉毅洪徹夜難眠,興奮難抑之外,潛意識告訴他:這個招商項目恐怕不會太順利。果不其然,項目提交高層審批時,被市委領導否決。

原來,珠海發展工業一直堅持“零汙染”原則。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唯有珠海如此偏執、堅持。然而,正是這份堅持,才有了珠海更加美好的未來。

在1998年,聯合國人居中心發表的公告說,珠海為中國其他城市的建設樹立了榜樣,也是全球全麵改善人居質量的模範城市。

美麗的土地會說話,珠海從不過於以生產價值論英雄的路子沒有錯。三、深化改革

●鄧小平揮筆題下了令珠海人民永遠難忘的7個大字:“珠海經濟特區好!”

●楊尚昆說:“珠海的領導班子是一個團結的、幹實事的班子,是有戰鬥力的、工作卓有成效的班子。”

●梁廣大說:“珠海10年的巨變,證明黨中央和國務院根據鄧小平同誌倡議做出的創辦經濟特區的決策,是順民意、得民心的,是完全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

● 深化改革鄧小平視察珠海經濟特區

從特區建立之日起,鄧小平就十分關注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

1981年,國家處於國民經濟的調整期,拿不出錢來支持特區。鄧小平在這年的中央工作會議期間,語重心長地對廣東省的領導說:

經濟特區要堅持原定方針,步子可以放慢些。

“放慢些”,是出於對國家經濟暫時困難的考慮。但是,原定的方針不能變,特區要堅定不移地幹下去,這是最根本的。

在1982年初,深圳蛇口工業區擬聘請外籍人士當企業經理,遭到一些人的責難。

鄧小平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刻拍板道:

可以聘請外國人當經理,這不是賣國。

特區建設一晃幾年過去了,特區的麵貌有什麼變化?鄧小平很想知道。

鄧小平曾說:“辦特區是我首先提議,經中央批準的,辦得怎麼樣,我當然要來看看嘛!”

對特區幾年來的發展,是肯定還是否定?特區還要不要辦下去?在關係特區能否繼續前進和全國改革開放,能否繼續深入下去的關鍵時刻,特區的“拓荒牛”們也翹首期待著聽到鄧小平的聲音。

1984年1月的南疆,鮮花盛開,春意盎然。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的鄧小平,在王震、楊尚昆的陪同下,乘專列來到中國改革開放“試驗場”,視察深圳和珠海。

1984年1月24日,吳健民參觀廈門、汕頭兩特區之後,回抵廣州。

省委書記王寧通知吳健民說:“有重要任務交給你,鄧小平已到深圳,要你回珠海去主持接待他過珠海視察的全盤工作。”

這是省委的決定。吳健民感到滿心歡喜,這是盼望已久的事。

第二天一早,吳健民就回到珠海,並立即召開市委常委會議檢查和安排接待、彙報等工作。

大家都說,主持接待,向小平同誌彙報,當然非第一把手不可。吳健民也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

同時,珠海市委同萬山群島要塞區保持聯係:他們如派出登陸艇去深圳接鄧小平同誌過來,就馬上通知市委領導。珠海市委幾個主要負責人,即到唐家灣部隊碼頭去迎候。

1984年1月26日晨,吳健民接到通知,鄧小平一行,包括楊尚昆、王震等同誌還有卓琳及女兒們,將在10時許到達珠海。珠海市委幾個負責人按時在碼頭迎接。

在碼頭,隨鄧小平一起從深圳過來的梁靈光,將吳健民介紹給鄧小平相識。

1984年1月29日,是珠海經濟特區發展曆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

這天上午,鄧小平在楊尚昆、王震等中央領導的陪同下,由深圳乘船抵達唐家軍用碼頭,第一次踏上珠海這片土地。

80歲高齡的鄧小平一上岸,就不顧旅途的疲勞,在珠海市委書記吳健民等人的陪同下,驅車前往市區,開始了在珠海的視察指導工作。

鄧小平首先來到香洲毛紡廠視察。

“這些設備是哪裏的?”鄧小平看得十分認真,邊看邊向廠長黃國明提問。

“是從西德(聯邦德國)、瑞士、日本引進的。”

“原料是哪裏的?”

“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

“產品銷往哪裏?”

“全部出口。我們是一家‘三來一補’的企業。”

“三來一補”,這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後出現在工業經濟辭典中的一個新名詞。盡管這是一種比較低層次的吸引和利用外資的經營模式,但對工業基礎幾乎是一窮二白的珠海經濟特區而言,則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由“三來一補”創造原始積累的財富,繼而向自主經營的外向型企業方向發展,香洲毛紡廠“借雞生蛋”,並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成為由中方獨立經營的外向型企業。香洲毛紡廠的發展曆程,其實是珠海特區工業前10年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香洲毛紡廠看了20分鍾後,鄧小平隨即乘車來到了獅山電子廠。這是一家珠海市自行設計,生產收錄機、音響的企業。當廠長李振向鄧小平彙報建廠情況時,鄧小平聽了很高興。

珠海工業幾乎是從一片空白起步,在這麼短時間裏就能生產出自己設計的收錄機、音響等電子產品,這畢竟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鄧小平馬不停蹄地參觀了正在興建的九洲港和剛剛起步的小市區,並聽取了市委、市政府的彙報。

昔日偏僻落後的邊陲漁鎮,正在開始著曆史性的變遷,鄧小平看了十分高興。

結束了視察之後,鄧小平一行直奔珠海賓館。賓館總經理張倩玲已恭候多時。

鄧小平下車後,在張倩玲的陪同下,參觀了賓館。中午,鄧小平一行在珠海賓館用午餐。

吳健民就坐在鄧小平的身邊。因為老人高興,坐下來談天說地,也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