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件還指出:

中央對廣東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外彙收入和財政實行定額包幹,一定五年不變的辦法,每年財政上繳12億元;在國家計劃指導下,物資、商業實行新的經濟體製,適當利用市場的調節;在計劃、物價、勞動工資、企業管理和對外經濟活動等方麵,擴大地方管理權限。

1981年5月27日至6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

會議提出經濟特區建設的10項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有4條:

一、明確四個經濟特區“不是政治特區”。

二、進一步明確在特區內實行與內地不同的經濟和行政管理體製。

三、給予來特區投資的外商比內地更優惠的待遇。

四、國家承諾以更大的力度支持特區建設,包括特區建設所需的資金,由國家給予財政和信貸支持;允許特區銀行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作貸款……

1981年7月19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轉了《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紀要》。

中央在批轉文件的通知中指出:兩省和經濟特區創造經驗,“不僅對兩省經濟的繁榮,而且對全國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授權兩省和經濟特區,“凡是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兩省和全國的經濟調整和發展有利的事,就要大膽放手去幹”。

這次會議基本滿足了廣東、福建兩省,提出進一步鬆綁放權的要求,並且為舉辦經濟特區確定了一個製度和政策框架。

1984年1月,鄧小平視察珠海。梁廣大小心翼翼地陳說“特區之難”:不少幹部不敢幹,謹小慎微,接觸外商怕人講與資本家勾結。更有些人心裏還怕是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一些地方出現走私販私,都認為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所以,社會上出現特區能不能辦下去的說法,甚至流傳特區要停辦等。

鄧小平沒有當即表態,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之後,悄然離開珠海,實地踏訪其他幾個特區。

回到北京後,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

思想要解放一些,膽子要大一些,步伐要快一些。珠海進入全麵開發新階段

在1984年,廣東省珠海經濟特區進入有計劃全麵開發的新階段。

在1984年的頭9個月,建設珠海特區的投資額與利用外資額,都超過了特區興辦以來前3年的總和。建築工地遍布於珠海特區。由全國各地3萬多人組成的80多支施工隊伍,開始興建100多項工程,其中包括13幢10層以上的中高層建築,數十棟新廠房和宿舍樓,以及水、電、路的建設和港口、機場的擴建等工程。

1984年,珠海特區開發建設出現了兩個新的特點:一是工業項目增多,特別是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工業項目明顯增加;二是從分散開發發展為成片開發,南山工業區、北嶺開發區正在加緊建設。

新開辟的南山工業區,是特區的中心地帶,新修的寬闊的新港大道直通九洲港和拱北口岸,交通便利,是理想的工業用地,總麵積為23萬平方米,可供使用土地148萬平方米。

從1984年3月開始征地,到5月初,基礎開發工程破土動工。7月,在基礎工程尚未全部完成的情況下,地麵土建工程即行上馬。他們采取的是地麵土建工程和基礎工程交叉施工,穿插進行。同時實行招標和承包合同製,對承包單位采取“重罰輕獎”的辦法,工程按合同提前一天完成,每天獎500元,拖延一天,每天罰一千元。從而調動了施工單位的積極性,加快了建設速度。

全區工程由8個市、11個縣施工單位承包,民工達3000人左右,但工地上的勞動秩序井然有序,速度也快。

從1984年7月開始進行住宅樓宇工程,到10月底,他們僅花了4個月時間,就完成了25幢樓宇的主體工程。

8月初動工的工業廠房,僅用3個月時間,已有8幢廠房建至三層以上。其他倉庫、商業服務中心、銀行等生活配套設施,在1984年底完成。

為了搞好珠海特區的建設,珠海市領導機關係統地總結了1980年9月興辦特區以來的經驗,提出了加快開發速度的新措施。珠海市委首先確立了全市工作重點應放在特區、以特區帶動全麵的新方針,全市各部門都要組建經濟實體參加特區開發,並由市長、副市長擔任特區管理委員會正副主任。

同時,珠海市委進一步明確了特區開發的方向,決定把珠海特區辦成以工業為主,工、商、農、牧、住宅、旅遊全麵發展的綜合特區。外引內聯的工作,也確定了以更優惠的條件、更簡便的手續來吸引投資者。

在特區的基本建設中,大膽使用貸款建設,並采用招標製等一整套成功的經營管理經驗,促使特區建設日新月異。

從1984年上半年開始,珠海特區轉入了以工業為主體,全麵開發,綜合經營的起飛階段。

1984年9月18日,珠海市隆重舉行了“磨刀門綜合開發工程”動工典禮。從此之後,在滔滔珠海的主要出海口——磨刀門,一片20萬畝的淺海灘,逐步成為工農業基地。

“磨刀門”是珠江八大入海口中水流量最大的一個,每年都有大量泥沙沉積,堵塞了河道,嚴重影響了排澇和航運,必須盡快治理。

“磨刀門”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利用淤泥加築河堤,“束水攻沙”,把上遊衝刷下來的泥土疏導開去。在此基礎上,圍墾海灘,計劃在20萬畝灘地上,種植甘蔗,蓮藕,放養魚蝦;引進先進技術,建立糖廠和化學工業等企業;同時,借助磨刀門天然景色,開發旅遊業。

為了確保工程順利進行,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海特區農業發展總公司、鬥門縣圍墾公司,聯合投資成立了珠海經濟特區“磨刀門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王光英任董事長,廣泛吸引外資,為加速發展特區建設盡力。

到1984年,珠海已有70多家工廠、企業投入生產或營業。在這年的首季,珠海市領導體製經過調整、充實,辦特區的方向更加明確,思想更加解放。

新的領導班子做出了兩個“重點轉移”的決定,把全市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特區建設上來;把特區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工業引進為主、進行綜合開發與經營上來,大大加快了經濟特區的建設步伐。

到1984年,已實際使用的外資(包括以前所簽協議的外資)8000多萬美元,特區基建投資7500萬元,新建、續建項目103個,均超過了前3年的總和。

總麵積為1516平方公裏的珠海特區,總體規劃已全部完成。原建的公路、港口、機場、水電、通訊、住宅、購物中心、商品展銷、旅遊賓館等基礎設施與服務性設施,按規劃擴大建設。

吉大、前山工業區首批興建的各為6層、6000平方米的23棟標準工業廠房,即將交付使用;南山、北嶺工業區加緊成片開發。

1984年,在珠海經濟特區,到處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熱血人士投身特區建設

在20世紀80年代,能進香洲漁船廠工作,是一件很榮耀的事。當時珠海工業薄弱,船廠屬於大廠,工人社會地位高。

曾任香洲船廠黨委副書記、副廠長的鄺國成說:“當年的姑娘們如果能嫁給船廠工人,就算高攀了。”

說起自己進船廠的經曆,鄺國成說充滿了傳奇。鄺國成說,1968年畢業分配到青海西寧,在那裏度過了13個年頭。

鄺國成說,在青海的那些年,他在一家“三線”大廠工作,與工人師傅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1981年,鄺國成回珠海探親,感受到火熱的特區建設高潮,於是萌發了回家鄉的念頭。

鄺國成說,1981年,珠海人才奇缺,但是自己求職過程並不順利。學機械的鄺國成,被很多用人單位以“珠海還沒有重工業”為由,予以拒絕。

後來,有老鄉告知他,香洲漁船廠需要技術人員。於是,鄺國成決定去試一試。

鄺國成後來回憶說:

記得那天,特地買了包“雲斯頓”前去應聘。

那天,船長班子正在開會,我闖了進去。客氣地一邊介紹自己的情況,一邊給在座的人發煙。一包煙沒發完,廠長拍板了,這樣的人才我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