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籌建運作
●穀牧說:“都說資本主義處於崩潰的邊沿,但我看戰後歐洲經濟的發展和起飛,有很多的做法值得我們研究、總結和借鑒。”
●鄧小平連一分鍾都不到就說:“就叫特區嘛!延安開始時就叫特區嘛!”
●福建的代表說:“福建也要求參照廣東,在福建實行類似的政策和在廈門設立特區。”
● 籌建運作
共和國故事·外資熱土中央準備創辦經濟特區
1978年,是中國曆史上不同尋常的一年,種種跡象都表明,中國的經濟政策會有變化。
就在這一年,中央派了幾批代表團出訪境外,充當開放的偵察兵和先行者。
在當時,國務院副總理穀牧帶隊赴法國、瑞士、比利時、丹麥、聯邦德國西歐五國的考察團尤其引人注目,因為這是建國後,中國向西歐資本主義國家首次正式派出的政府代表團。
臨行前,鄧小平專門在北京飯店聽取彙報,並指示考察團:
廣泛接觸,詳細調查,深入研究些問題。
代表團此次出訪,從5月2日開始到6月6日結束,曆時一個多月,在西歐五國到了25個主要城市,共參觀了80多個工廠、礦山、港口、農場、大學和科研單位。
而令考察團印象最深的是,他們看到了中國在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教育科學技術以及企業管理等方麵與歐洲的差距。
考察團回國後,穀牧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彙報時說:
都說資本主義處於崩潰的邊沿,但我看戰後歐洲經濟的發展和起飛,有很多做法值得我們研究、總結和借鑒。
當時,參加會議的幾位老同誌中有人感慨地說,都說資本主義腐朽沒落,隻有穀牧敢講資本主義如何如何。過去我們隻知道說自力更生,為什麼外國能搞加工貿易,引進外資,而我們就不能搞呢?我看我們也應該搞。
在會後,聶榮臻元帥讓他的秘書甘子玉通知穀牧到家中詳細介紹出訪西歐的情況。
穀牧一進門,聶榮臻就開門見山地說:“穀牧,你的報告寫得太好了,我都看了五六遍了。真想到當年留學和工作過的國家走一走,看看他們戰後是怎麼發展的,可是我80多歲了,走不動了。現在借你的眼睛,逐個給我介紹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的變化。”
在當時,穀牧的西歐之行確實給聶榮臻、給中央的很多同誌帶回來了不一樣的訊息。
果然,這一年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於是,改革開放就成為了當時最緊迫的任務。
1979年新年伊始,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吳南生前往汕頭時,看到汕頭的落後局麵,吳南生提出了開辦“出口加工區”的想法。
很快,“出口加工區”的想法經過廣東省委的討論後,上報給了中央。
在當時,鄧小平聽到廣東方麵的意見後,就明確表示支持,並說:“就叫特區嘛,陝甘寧就是特區。”
關於“特區”一詞的由來,據時任副總理的穀牧後來回憶道:
我記得廣東的特區剛搞起來名稱很多,有的叫來料加工區,有的叫自由貿易區,五花八門,什麼都有。
我就請示小平,說現在他們叫了各種各樣的名字,恐怕中央要統一定一個名。鄧小平連一分鍾都不到就說:就叫特區嘛!延安開始時就叫特區嘛!
有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支持,開辦特區工作的步伐就加快了。中央決定創辦廈門特區
1979年4月,中央提出要建立一批經濟特區時,各地都積極響應,其中廣東與福建最為強烈。
在1979年4月的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廣東省委率先提出要搞出口加工區,為此,廣東要向中央要政策。
在此次會上,福建和廣東並不在一個小組,但他們聽說廣東在向中央要政策,福建也馬上聞風而動。
福建的代表說:“廣東是毗鄰港澳,我們是麵對台灣,廣東華僑眾多,我們福建的僑胞也是分布世界各地……因此,福建也要求參照廣東,在福建實行類似的政策和在廈門設立特區。”
就這樣,福建雖然在提出特區上比廣東慢了一點,但並沒有影響他們同廣東搭上同一班車。
在當時,在福建省內,也在為建立特區而爭奪,其中福州、廈門兩地爭取得最為激烈。
中央經過反複比較,最終選擇4個城市分兩批辦特區。第一批深圳、珠海,第二批汕頭、廈門。
1979年夏初,根據鄧小平的倡議,中央很快形成了《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彙收入若幹問題的規定》。
《規定》在“要充分發揮廣東、福建兩省的有利條件”一節中指出:
廣東、福建兩省鄰近港澳,華僑眾多,發展對外貿易的條件十分有利。中央規定,對這兩省要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讓他們在開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彙收入,加速發展地方經濟方麵有更廣闊的活動餘地,為國家四個現代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當時,考慮到辦特區的成敗關係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全局,需要中央直接派人去支持,同時也考慮到,辦特區是新事物,能否超出中央控製,是不是會搞亂了,對於這些,也需要中央能夠掌控得住。
因此,中央發出開辦特區的信息後不久,就決定派出一個指導辦特區的工作組。
工作組由國務院副總理穀牧親自帶隊。
1979年5月11日至6月5日,穀牧率領中央工作組來到廣東、福建。
陪同穀牧一同到來的還有國務院進出口領導小組辦公室甘子玉、國家計委段雲、外貿部賈石、財政部謝明、建委、物資部等部門同誌組成的工作組。
穀牧一行包括了外貿、財政、建設、物資等部門,可謂陣容龐大,也顯示出了中央對開辦特區的重視。
在廣東的18天裏,穀牧同習仲勳、楊尚昆、劉田夫、吳南生、王全國、曾定石等同誌座談討論,先後看了廣州、深圳、珠海和佛山、中山、新會、汕頭等地,還約見了時任港澳工委書記的王匡到廣州交換意見。
在當時,葉劍英正好也在廣東,穀牧就專門去作了彙報,並和葉劍英充分交流了看法。
接著,穀牧一行又驅車來到福建。
在福建的8天裏,除在福州與廖誌高、馬興元、郭超、畢際昌等同誌討論外,穀牧還看了漳州、廈門、泉州等地。
每到一地,穀牧都與地方同誌一道分析那裏的經濟發展條件,研究規劃目標和重要措施,討論如何改革經濟體製,增強地方經濟活力,加強對外經貿工作,增收外彙,增加先進技術的引進。
在穀牧考察時,廣東、福建也在抓緊製訂向中央申請改革的文件。
6月6日,廣東省委正式擬定了《中共廣東省委關於發揮廣東優勢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報告》。
不久,福建省委也擬定了《中共福建省委、省革委會關於利用僑資、外資,發展對外貿易,加速福建社會主義建設的請示報告》。
穀牧把兩份文件彙齊後,帶回北京,正式轉交給中央。
穀牧除了向黨中央、國務院寫了書麵報告外,還當麵向幾位中央領導同誌作了彙報。
穀牧的考察結果,給中央帶來了更大的信心,中央決策層膽子更大了,速度更快了。
在同時,因為穀牧對特區及改革各項事業的支持和鄧小平的總設計師相對應,穀牧也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工程師。
7月15日,中央頒發了[1979]50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
《報告》決定:
廣東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各劃出一定範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
在特區內,在維護我國主權、執行我國法律、法令等原則下,實行經濟開放政策,吸引僑商、外商投資辦廠,或同他們合辦企業,引進先進技術,發展對外貿易。
中央50號文件的發布,標誌著特區在中國即將破土誕生。廈門特區正式宣布成立
1980年冬天,天寒地凍,中共中央的一紙人事任命,為福建早早帶來了春的消息:
項南擔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務書記,主持福建的工作。
接到任命的項南利用赴任前的一個多月時間,盡快翻閱了有關福建省情的資料。
1981年1月12日,花甲之年的項南從白雪皚皚的北國回到溫暖如春的家鄉福建,正式就任福建省委常務書記,具體主持省委工作,一年後,被中央任命為省委第一書記。
在當時,福建是改革開放的兩個先行省之一,又有一個廈門特區,肩負著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試驗”的重任。這些,容不得項南有絲毫懈怠,為了向中央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他殫精竭慮,費盡心血。
對鄧小平倡導的經濟特區,項南自始至終表現了一種衝天熱情。以敢講話著稱的他,不止一次地為特區正名,為改革開放和特區建設搖旗呐喊,還為特區爭取更多的特權。
隨著項南的到來,特區的工作也開始了。
廈門被確定為特區後,關於在廈門何處開辦特區也使人頗費斟酌。當時廈門有兩個選址方案,一處是馬鑾灣,另一處是湖裏。
湖裏位於廈門島西北角,東、西、北三麵臨海,港區開闊,水深不淤,海岸線長,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建設經濟特區的理想之地。
考慮到湖裏離市區比較近,而且基本上都是小丘陵,占用農田不多,於是有關方麵最終選擇了湖裏。
特區成立之初,湖裏的條件是相當惡劣的。在當時,湖裏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被人戲稱為“廈門的夾皮溝、西伯利亞”。
0廈門經濟特區管委會的領導和工程師在這裏實地考察工作時,每人手裏都要拿著一根竹棍,因為那地裏常有毒蛇出沒,拿木棍就是要防止被蛇咬。
有人曾經這樣描述當時的湖裏:
這裏道路不平、路燈不亮、郵局找不著、商店不像樣、村民“討小海”、三餐喝稀粥、出門靠步行、回家住平房……
然而,自從廈門經濟特區建立起,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就永遠地載入廈門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史冊。
1980年7月10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關於建設廈門經濟特區的報告》。
10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準了在廈門湖裏,劃出25平方公裏土地作為經濟特區。
從此,廈門特區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981年的那頓年夜飯,對於很多老湖裏的居民來說,是五味雜陳的。
如今已經搬到鎮海路的楊細妹回憶說:
在過年前幾個月,經常挑菜到“廈門”來賣的同一個生產大隊的一個小夥子到家裏來,帶了張揉得皺巴巴的報紙,那是一張1980年12月4日的《廈門日報》,裏麵的內容著實讓大家心裏怦怦亂跳。
國務院發出通知,正式批準建設福建省廈門市經濟特區,確定在廈門島西北部的湖裏劃出25平方公裏的土地進行總體規劃,近期要先集中力量建設11平方公裏。
大隊裏消息靈通的人說:“我們這裏的地都要讓出來,政府要圍起11平方公裏搞建設,以後這裏都是工廠,還有高樓大廈和小車。”
所以,1981年的春節,特區及周圍很多人都很忐忑,包產到戶才沒過幾年,忽然間,生活就有了如此巨大的改變。
這對於大家來講,到底預兆著什麼,當時沒有人能夠說清楚。
1981年10月15日,經過一年籌備,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裏破土動工,這就是開啟廈門曆史的著名的“湖裏第一炮”。
動工的儀式很簡陋,沒有彩旗、鑼鼓、鞭炮和領導剪彩,隻有一大排推土機的轟鳴聲。
所謂的“放炮破土”,就是將幾個丘陵平整,使之成為能夠辦工廠的場地。
在當年,破土動工的地方,就在後來廈華電子廠房附近的一個小山丘上,上麵還種著地瓜、花生。
伴隨著“湖裏第一炮”的打響,廈門特區的建設開始了,就在這一片荒蕪的地方,一個經濟的奇跡就要誕生了。
二、艱苦創業
●吳國榮大膽提議說:“我們不如幾個人合夥做些什麼?”
●一位老同誌不禁淚流滿麵,痛心疾首地說:“革命先烈流血犧牲得來的土地,給你們一下子賣掉了!”
●特區建設者不禁問道:改革開放到底是“放”還是“收”?
● 艱苦創業特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1981年10月15日,廈門“湖裏第一炮”打響後,特區的建設開始了。
湖裏炮響後,特區管委會的同誌既興奮又很擔憂。因為當年的對外交通很不便,沒有機場,到廈門來的客人隻能坐火車。
而即使是火車也不是很讓人滿意,當時隻有一條鷹廈鐵路通往廈門。
在水運方麵,海上就一個和平碼頭,不是深水港,貨輪隻能停靠小碼頭。
其他各個方麵也不能令人滿意,打個電話還要去郵局排隊、填單、掛號,要等個老半天。
這麼差的條件,哪個外商敢來?廈門副市長、特區管委會第一副主任江平認識到,搞特區,基礎設施要先建起來,才有條件讓外商進來。
於是,廈門特區及時提出,開始湖裏的“五通一平”工程,即通水、通電、通訊、通郵、通車和平整土地。在“五通一平”的帶動下,特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張旗鼓地展開了。
而此時特區管委會麵對的最大問題是資金問題,當時,中央就給了50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廈門自己拿出幾百萬元,就這樣幹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