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在各方的努力下,經貿部批下了一筆來自科威特的2200萬元貸款,建設廈門高崎國際機場。
機場主體工程是跑道,可資金到位了,福建卻沒有大型工程的建設經驗,怎麼辦?
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項南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去北京,請求資金援助和項目立項。
此後,福建省又把時任閩江水利水電工程局局長張林調往廈門,以“項目承包製”的做法搞機楊建設。
作為當時福建省內首屈一指的水利設施建設單位,閩江水利局在混凝土澆灌方麵有著豐富經驗,尤其是他們的混凝土攪拌設備,量大、速度快,在省內聞名。
1982年1月10日,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破土動工興建。改革開放使廈門由“海防前線”變成“開放前哨”的經濟特區,建設氣魄非同凡響,機場開工典禮那一天,天空帶有臘月的寒意,但工地的氣氛卻熱氣騰騰。
進行如此浩大的工程建設,且要求在一年內完成機場的地麵土建部分,令廈門人興奮不已。
典禮台設在一塊新平整的土地上,由5部8噸載重車拚搭而成,兩台長臂的起重機各托起4麵紅旗,表示我國的“四化”建設。
同時,起重機拉掛開工典禮的橫標和對聯,形成一個富有創意的機場開工典禮台。
正是依靠包括閩江水利局在內的10多家建設單位超常規的建設速度,才促成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在1983年10月22日順利通航。
值得一提的是,機場從動工興建直至正式通航,前後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這是我國第一個由地方自籌資金建設的機場,也是我國運用外國貸款建設的第一個機場。其前所未有的建設速度,贏得了國內外專家的廣泛讚譽,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一麵旗幟。
除了機場,其他基礎設施也在開始興建。
1982年2月25日,《廈門日報》特區版第一期出版,這一期的頭條新聞《廈門特區加緊基礎建設海陸空工程已全麵鋪開》這樣寫道:
中外人士矚目的廈門經濟特區,經一年多來的積極籌建,各項基礎設施陸續動工,海、陸、空配套工程已全麵鋪開。
這一批由國家投資幾億元的宏大工程計有:湖裏出口加工區的“六通一平”;東渡新港前期工程建設;廈門機場修建工程;自來水擴建工程;架設11萬伏過海高壓線路;增建微波通信、程控自動電話等電信設施;建造旅遊專用碼頭;修建新的城市幹道等。
特區版第一期還刊登了廈門市委第一書記陸自奮談《廈門特區發展方向》。陸自奮說,當時要建設的5個基地是:
輕工基地、外貿基地、經濟作物基地、科教基地和祖國統一基地。
同時,特區報還專門刊發了廈門經濟特區湖裏加工區示意圖。
此後,東渡新港第一期工程建設等一批配套基礎設施工程也陸續開始施工。
伴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廈門經濟特區開始起飛了。廈門特區招商取得成功
1980年,對於廈門人來說,是改變命運的一年。這一年的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宣布:
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廈門因此成為全國最早的4個特區之一。
當時的廈門,工農業總產值11億元,進出口貿易14億美元,財政收入隻有區區18億元。
“經濟特區”4個字,當初人們直觀的理解,就是發展,而發展就需要招商引資。
於是,廈門市政府成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公司。建發公司身兼政府職能與實業開發兩職,是廈門特區招商引資的最重要窗口。
建發公司成立後,各項招商工作便展開了。最初的招商方式是簡單的,主要是采用發傳單、送信函、拉朋友的方式來招商。
在當時,分管經貿的副市長江平把特區的這種招商方式,稱為“手工式”招商。然而,這種落後的“手工式”招商,在改革開放初起的中國,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後來的建發集團總經理吳小敏告訴記者:
在1980年到1984年的4年間,建發公司共對外洽談簽訂合資合作項目471個。
在這種情況下,被稱為“投資廈門第一人”的陳應登來到了廈門。
此時,陳應登所在的印華地磚廠已在新加坡完成了前期征地和設計工作,作為一個投資者當然要考慮投資的效益。由於舍不得放棄投資條件良好的新加坡,印華地磚廠股東之間產生了分歧,決定把股權全部轉讓,其他股東都退了出去。
於是,陳應登集中資金,買下了工廠的全部股權。
1981年,陳應登聽到廈門作為國務院批準的經濟特區,將對海外開放,陳應登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甚感欣慰,他極其敏銳地把握住了中國這一重大轉機,決定在廈門投資發展。
陳應登初來廈門時,作為海防前線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廈門,國家基本沒有投資建設,湖裏25平方公裏隻是一片荒灘野嶺,要路沒路,要電沒電,要水沒水。在這樣的地方投資,要付出什麼樣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在陳先生心目中,對故土的愛勝過一切。作為一個華裔企業家,他沒有忘記家鄉故土,更不會忽視中國這個巨大的有待開發的市場。
在與特區的接觸中,陳應登再次感受到,當時廈門投資的硬軟環境都不具備。
特區的招商部門也感覺到了招商的艱難,幾十年來,廈門人一直搞計劃經濟的國有企業,根本不懂得如何同外商打交道。而且,一切有關的法律、法規、管理辦法、實施條例都還在醞釀階段。
陳應登作為第一個來廈門投資的外商,所有的問題都是他第一個碰到:水電供應,原料、燃料的價格,人才的流動,所有的問題他都碰到過。
問題碰到了,陳應登就需要和相關部門接觸解決,因此陳應登也出了名。
當時廈門政府各個職能部門,從領導到具體辦事人員,都知道廈門來了個外資企業叫印華地磚廠,老板叫陳應登。
經過艱難的準備,陳應登投下了近千萬美元的資金,在湖裏的荒山野嶺中建起了第一座現代化的廠房,從原西德林格雷特公司引進先進技術和全套自動化生產設備,第一條年產30萬平方米劈離磚生產線在1984年7月剪彩投產。
印華地磚廠投產後,由於印華地磚廠製造工藝先進、燒成溫度高,這種以優質黏土為原料的產品,具有強度大、吸水率低、抗凍性強,不打滑不反光,冷熱穩定等多種優良性能,加之顏色為自然本色,不褪不變,色差柔和,富有自然美感,可廣泛適用於各類建築物的外牆裝飾及廠房、車站、廣場、人行道等地麵鋪設,因此,印華地磚廠的投產填補了國內建材行業的一個空白。
此後,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全國各地許多大城市重要建築物上都可以見到印華的劈離磚,印華地磚廠為中國各地的許多優秀工程提供了建築裝飾材料。上海市1990年獲得“80年代中國十大優秀工程”稱號的華東電管大樓、北京亞運會國際會議中心,用的都是印華人的劈離磚。
同時,劈離磚還遠銷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可以說,陳應登用心血和汗水鑄成的印華地磚廠為後來的外商投資廈門特區做出了示範,也為外商與中國經濟合作帶了好頭。
同時,印華地磚廠作為第一個赴福建廈門特區投資的外商集團,無論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是對陳先生事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繼印華地磚廠之後,在招商部門的努力下,一大批外資企業來到廈門,這為廈門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吳國榮開創廈門多個第一
在廈門市,有一個企業開創了廈門多個第一:
廈門市第一家成立的民營性質公司;
廈門市第一家牽頭創辦城市信用社的民營公司;
廈門市第一家購買高級寫字樓和大片商場的民營公司;
廈門市第一家擁有進出口權的民營公司;
廈門市第一家作為主發起人設立定向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民營公司。
被冠以如此多榮譽的就是廈門榮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而創造這許多“第一”的敢為天下先者,就是公司董事長吳國榮。
或許是生長在海邊的緣故,吳國榮少年時曾夢想當個海軍戰士,駕駛著軍艦在浩瀚的大海上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然而,命運之神卻把他推進了另一個大海,那就是商海。
1982年初的一天,吳國榮和幾個年輕人湊在一起,感歎待業的煩惱,生活的拮據。
麵對困難的處境,吳國榮大膽提議:我們不如幾個人合夥做些什麼。於是,吳國榮就和3位待業青年籌集了3000元,開始了艱難的創業生涯。
不久,在湖濱中路,立起了一間鐵皮房子,那就是吳國榮等人的榮濱食雜店。這個不起眼的榮濱食雜店,也就是榮濱公司的前身。
那時的湖濱新區交通還很不方便,道路坎坷。然而,有中央政策的支撐,吳國榮和他的夥伴們信心十足。
資金少,吳國榮等人就通過勤進勤賣,來加速周轉。一包糖果5元,一包蜜餞5元,吳國榮每次都隻進一包,上午進貨一趟,下午進貨一趟,以和市區一樣的價格銷售,很快贏得了附近居民的信任,生意日漸興隆。
隨後,榮濱食雜店發展成榮濱貿易公司,成為廈門市首家注冊的民營性質公司。
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吳國榮憑著他的智慧和膽略,商海泛舟,馬不停蹄地加大了動作。
此時,吳國榮的目光首先瞄準了進口汽車配件市場。在當時,進口汽車好使,而進口汽車配件卻難覓,這令許多司機傷透腦筋。
看到這個情況後,吳國榮敏銳地意識到,汽車配件貿易前景廣闊。
於是,吳國榮及時果斷地調整經營戰略,將主要資金和精力轉向經營進口汽配,迅速從日本以及我國的香港、深圳、廣州等地組織了數個品種的汽車配件。
接著,公司在廈門白鴛賓館召開全國進口汽配訂貨與交流會,同期還舉辦了兩次進口汽配及維修技術講座,贏得了全國100多個汽車製造廠、修配單位代表及經銷商的讚譽,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創業過程中,吳國榮十分注意把握天時、地利和人的辯證關係,善於發揮廈門這一經濟特區和對台貿易前沿的特殊地理位置的優勢,廣交海內外朋友,大搞外引內聯。
在吳國榮的帶領下,公司僅作為沈陽電纜廠的總經銷單位,一年銷售額就幾千萬元。
在後來的幾項決策中,吳國榮作為現代企業家的超前眼光和敢為天下先的膽略,更是得到了充分體現。
1987年,吳國榮在市科委的支持下,成立了榮濱科技開發公司,進行科技新產品的開發。
1987年,吳國榮看準機會,果斷地買下了湖濱南路繁華地段1700多平方米的商場,買了海濱大廈寫字樓,準備籌建進出口公司。
也是在1987年,在人民銀行和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吳國榮牽頭創辦了湖濱城市信用社,榮濱公司擁有70%股權……
後來,“榮濱”發展成為擁有9家投股公司、3家參股公司和2家協作企業,經營範圍涉及金融、基礎設施投資、高科技開發、房產業、物業、進出口和國內貿易等業務,成為資產上億元的企業集團。
1994年,榮濱被福建省政府授予“愛國、敬業、守法”先進企業,被評為廈門市“重合同,守信用”先進單位。
同時,吳國榮也被評為首屆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福建省“愛國、敬業、守法”先進個人,還被推選為全國青聯委員,全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福建省青年商會副會長,廈門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開元區商會會長。
從辦食雜店到跨省投資造橋,吳國榮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
正是有了吳國榮這樣敢於不斷開拓第一的人,廈門的發展才不斷彰顯出無窮的活力。特區發展遇到各種問題
1981年11月,一位離開深圳市委主要領導職務的老同誌,將一份《關於深圳特區建設的幾點意見》交給了中紀委常委毛鐸。
這份《幾點意見》主要是對深圳改革的質疑,其實,從深圳、福建成立特區以來,對特區的質疑就從來沒有斷過。
在當時,蛇口剛剛動工時,陝西的一位省委副書記來到這裏,當年他在這裏打過遊擊,見到外商在這裏辦企業,他不禁淚流滿麵,痛心疾首地說:“革命先烈流血犧牲得來的土地,給你們一下子賣掉了!”
像這位老幹部一樣,一批內地老幹部到特區參觀後,也在議論說,在特區,除了五星紅旗還在飄之外,遍地都是資本主義!
在當時的環境下,反對特區的聲音是很大的。《幾點意見》交上去不久,一家報紙就發表了《上海租界的由來》,其觀點和《幾點意見》一樣是批評改革。
幾乎與《幾點意見》的時間同步,一個調查組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特區進行了調查。
1982年初,這個調查組很快就寫了一份“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指出深圳的“問題”。調查報告特別指出:
引進外資成片開發,要警惕有形成變相租界的危險。
調查組在撰寫調查報告的同時,又整理了一份材料,題為《舊中國租界的由來》。
這年的4月下旬至5月初,北京專門召開了一個有關特區的會議,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有人第一次在正式場合向特區提出責難:
……我認為深圳搞這麼大的規劃是不現實的。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大得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