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要指出的是,有人想要和計劃經濟“脫鉤”,想割一塊出去自己搞。我認為搞計劃經濟是客觀需要,不是你哪一位領導想怎麼搞就怎麼搞的。你想“脫鉤”是不可能的。
現在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包括日本、美國、法國都認為要搞計劃經濟,我建議省計委,你們也建議省委,應該把特區的計劃管起來。不能講特區經濟是以市場調節為主。有這麼大的外資,宏觀計劃更應該加強嘛,銀行管理也要加強指導嘛!因此,特區建設也應該納入計劃,要加強特區計劃管理……
這段講話讓很多人都吃了一驚,因為誰都知道,特區經濟以市場調節為主,這是1980年中央文件上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的呀!
1982年4月,一位著名的老報人又在其名牌欄目《讀史劄記》發表《痛哉,租地章程》一文。
這篇文章講的都是舊中國的事,但看的人似乎都覺得,文章所說的是發生在特區的事。
對於特區起步時的爭議和壓力,時任廈門特區管委會主任王一士回憶說:
1981年底,廈門特區第一家外資企業—印華地磚廠在廈簽約,對於這家合資企業,爭議還是不小;而當時的國有企業—廈門卷煙廠作為廈門首家與外商合作的企業,引進了第一條全自動卷煙生產線,生產駱駝牌香煙,當時就有人說這是“賣國主義”。
到1983年,對特區改革的質疑還在繼續著,時任廈門副市長的江平向記者回憶說:
湖裏特區建設起步時,大家一邊多方籌錢,一邊“摸石頭過河”搞建設,不僅困難重重,而且精神壓力很大。誰料,兩年後的1983年,全國有些地方刮起了走私浪潮,影響非常惡劣,於是國內有一陣子也出現了否定改革開放的雜音。
而這期間,有些本來就不相信甚至反對中國搞改革開放的人,就寫書、出冊子從北京寄到廈門,書中指責說“特區就是當年的上海租界,你們這是在搞舊上海的租界”。
這麼大的“帽子”扣過來可不得了,特區的一些同誌思想也有些猶豫了。
在當時,特區建設者心裏主要的疙瘩是:改革開放到底是“放”還是“收”?經濟特區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
江平回憶說:
在當年的種種非議和壓力下,廈門經濟特區究竟還有沒有前途、還要不要繼續辦下去?我們的國門到底是繼續開放、還是馬上關閉?中國是不是還要退回到原來的老路上?
然而,麵對質疑,廈門特區的決策者和建設者們並未因此退縮。他們頂著雜音,繼續開工,一個更大的想法也醞釀開了。這個“想法”,就是把特區擴大到全島,並把廈門建成自由港。
那是在1981年7月,泰國華僑李引桐在致送福建省委《關於廈門特區建議的意見》中提出把廈門變為“自由港”。他指出:
福建辦特區的條件不如廣東,沒有類似港澳這種現成的自由港可以利用,因此,廈門比之深圳、珠海,門要敞得更寬一些,對投資者的利益應該優厚一些。
在國門初開之時,這些思路無疑起到一種震聾發聵的效果。李引桐的建議獲得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的重視。其時,思想解放的項南一直在尋找福建改革開放的快捷路徑。
但在當時,狹小的特區麵積,特區政策不能全麵放開,這些大大製約了廈門特區的招商工作,並進而影響到特區的發展。
因此,“把特區擴大到全島並把廈門建成自由港”的想法,在當時也已經成為福建和廈門的共識,就等中央點頭了。
三、深化改革
●鄧小平深情地望了望東渡港區,囑咐大家:“形勢很好呀,希望你們紮實幹,幹得更好些。”
●王震立刻表示說:“我完全同意。”
●曾謀耀說:“作為房管職工,徐虎就是把住戶裝在心中,處處為住戶著想,我們應當向他學習。”
● 深化改革鄧小平支持廈門改革
1984年2月7日,對於廈門人來說,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
因為在這一天,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經濟特區的倡導者鄧小平將來廈門視察工作。
提起鄧小平,特區人總是充滿感激之情。鄧小平自特區建立之日起,就一直關注著這顆中國改革開放幼苗的成長。
1981年,國家處於國民經濟調整期,拿不出錢來支持特區,特區建設麵臨著種種困難。
正是在這年的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語重心長地對廣東、福建的領導人說:“經濟特區要堅持原定方針,步子可以放慢些。”
“放慢些”,是出於對國家經濟暫時困難的考慮,也是對特區麵臨困難的理解。而“堅持原定方針”,特區要堅定不移地幹下去,“殺出一條血路來”,是鄧小平的一貫思想。
1982年,特區準備聘請外籍人士當企業經理,卻遭到一些人的責難,並被指為“賣國”。
鄧小平得知這一情況,立即表態,可以聘請外國人當經理,“這不是賣國”。
幾年過去了,特區建設取得了巨大變化,此時特區人多麼渴望80高齡的鄧小平來到特區看看啊!
2月7日,農曆正月初六,鄧小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在視察了深圳、珠海經濟特區之後,從廣州乘坐專列到廈門。
這是鄧小平對廈門經濟特區的一次曆史性視察。
當時的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項南、福建省長胡平、福州軍區司令員江擁輝、中共廈門市委書記陸自奮、廈門市市長鄒爾均等省市黨政軍領導同誌,全程陪同了鄧小平的視察活動。
在廈門視察期間,鄧小平一行下榻在廈門賓館5號樓。
2月8日上午,王震和省市有關領導陪同鄧小平來到東渡港區1號泊位。
鄧小平身著銀灰色中山裝,神采奕奕,邁著穩健的步伐朝駁岸走去。
到駁岸後,鄧小平關切地詢問工程負責人:“工程進展好嗎?”
工程負責人答道:“首期4個泊位已經建成,現在正抓緊儲運倉庫和港區道路建設。”
鄧小平連聲說道:“好!好!”。
接著,鄧小平又了解了泊位的堆場建設情況,當他聽說1號泊位已由雜貨碼頭改為集裝箱碼頭時,便讚許地說:“要得,這一步有遠見嘛。”
看到工人們正在安裝集裝箱裝卸橋吊,鄧小平幾次手搭涼棚仰首觀看,頻頻揮手向工人們致意。
當鄧小平向2號、3號泊位走去時,他看到數台10噸級龍門一字排開,他微笑著對身旁的有關領導說:“就是要按現代化港口標準來建設。”
接著,當鄧小平得知這樣規模的岸式雜貨碼頭當時是國內最大之時,他露出喜悅的神情,告訴有關領導:“發展經濟特區,一定要基礎設施先行。”
當鄧小平和港區的同誌們揮手道別時,他深情地望了望東渡港區,囑咐大家:“形勢很好呀,希望你們紮實幹,幹得更好些。”
離開東渡港,鄧小平登上了“鴛江”號遊艇,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坐在他身邊。就這樣,鄧小平一邊遊覽海上風光,一邊聽取項南彙報工作。
談話開始後,項南攤開廈門市區圖,對鄧小平說:“廈門特區範圍太小,隻有25平方公裏,應當擴大到全島131平方公裏。”
鄧小平感興趣地問:“為什麼?”
項南回答說:“25平方公裏麵積實在太小了,太束縛手腳,搞成了也沒有多大意思。”
鄧小平一邊聽彙報一邊察看地圖,並問王震:“你說行不行?”
王震立刻表示說:“我完全同意。”
鄧小平微笑了一下,肯定地說:“我看可以,這沒得啥子問題嘛。”
聽了鄧小平的話,在場的福建省、市領導都高興地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接著,項南又向鄧小平提出建立自由港的問題。
早在幾年前出訪期間就對自由港有所了解有所心動的項南,此後,每逢中央領導人來廈門視察,項南必定要彙報“自由港”的問題,但得到的回答大部分都是說“研究研究”,後來就沒有了回音。
然而,項南並不死心,他決定趁鄧小平視察廈門之際再作動議。
於是,項南委婉地說:“廈門島四麵是海,是天然的隔離帶。廈門全島建成特區,這對開展對台工作也有利。廈門離金門最近的距離隻有1000多米,一開放,再搞一個落地簽證,‘三通’不通也通了。所以廈門工作做好了,對將來祖國統一也有利。”
聽到這裏,鄧小平說:“對了,就是應該這樣考慮問題嘛。”
接著,項南又說:“現在台胞到大陸,都不是直來直去,而要從香港或日本繞道來,這太麻煩了。如果把廈門特區變成自由港,這對海峽兩岸人民的交往會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鄧小平對特區建設中的許多新事物新問題都很感興趣,就詢問什麼是自由港。
項南和圍攏過來的廈門市領導陸自奮、鄒爾均等把從香港調查得來的資料作了概括性的彙報。
聽了彙報後,鄧小平臉上非常平靜,沒有說話。
將軍風度的王震看來有點性急,他快言快語道:“老爺子,你說嘛,我看這個意見很好,應該考慮。”
鄧小平深深地吸了一口煙,略一沉吟,說:“可以考慮。自由港都實行哪些政策呢?”
項南回答說:“可以參考香港的做法,一是貨物自由進出,二是人員自由往來,三是貨幣自由兌換。”
鄧小平聽了後,靜靜地抽著煙,望著窗外的大海,仔細地思考了一會兒,說:“前兩條還可以,可後一條不容易,但沒關係,在這個問題沒解決之前,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在遊艇上,項南還建議把正在建設的廈門機場改稱廈門國際機場。
項南說:“建廈門機場就是為了飛新加坡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將來還可以飛台灣,叫國際機場有利於對外開放。”
鄧小平對項南的考慮極表讚同,他認真地說:“就是應當飛出去嘛!就用國際機場這個名字。”
就這樣,擴大特區麵積、建立自由港的計劃,就在這簡短的談話中被確定了。
看到如此順利地達到了目的,看到鄧小平對廈門特區如此地支持,項南和福建的幹部都非常激動,他們再次感到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睿智與果斷。
遊艇環鼓浪嶼一周後,鄧小平、王震和福建省、市領導一起登上了鼓浪嶼碼頭。
時值春節,鼓浪嶼和廈門島一樣喜氣洋洋,鼓浪嶼碼頭人來人往穿梭如織。
忽然,鼓浪嶼從未有過地歡騰起來了。擁擠的人群自然而然地騰出一條路。舉國上下無人不識的鄧小平出現在人們麵前,群眾歡呼著,用勁地鼓掌,鄧小平一路走也一路鼓掌,不時向人們揮手致意。
此時,還有不少人向鄧小平伸出手,他微笑著一一與大家一握手。
當鄧小平滿臉笑容地來到一群小朋友身旁時,一個個奶聲奶氣的聲音向他傳來問候:“鄧爺爺好!”
鄧小平慈藹地摸摸他們的頭,拉拉他們的手,拍了拍他們的小臉蛋。
在音樂廳路口,一位婦女抱著一個男孩站在那裏,鄧小平停下來,伸手摸摸小孩的臉腮,然後笑眯眯地抱過小孩,在他臉上親了親。
80歲高齡的鄧小平用這些無言的親切舉動對祖國的花朵、對特區未來的建設者們表達了無限的深情。
接著,鄧小平緩步攀登了日光岩,領略鼓浪嶼自然風光。他讚美鼓浪嶼,對隨行人員說:“這裏風景好,我們合影留念嘛。”
從此,日光岩留下了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腳印,鼓浪嶼留住了一位世紀偉人的身影。
隨後,鄧小平還接見了鼓浪嶼好八連和廈門水警區官兵代表,並分別和他們合影留念。
2月9日上午,鄧小平到廈門大學視察。廈大的校、係、部門的負責同誌、著名教授、先進工作者和學生代表200多人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早早地彙集在建南大禮堂。
9時左右,鄧小平乘坐中巴到達了,人們高興地以熱烈的掌聲歡迎鄧小平到來,廈大幾位負責同誌迎上前。
鄧小平和他們一一握手,並說:“同誌們好!”
然後,鄧小平和大家一起走到禮堂前,與前排的代表們握手,並和大家合影留念。
學生們聞訊趕來,鄧小平頻頻向他們招手致意,連說:“同學們好!”
學生們興奮得直鼓掌。
懷著對這座著名海濱學府的美好印象,鄧小平又匆匆地前往湖裏工業區。
湖裏工業區是廈門特區的發祥地,但當時它還隻是一個正在建設的大工地。
舉目望去,除了特區管委會辦公綜合樓外,區內的建築物隻有一座印華地磚廠的廠房和兩座通用廠房。
鄧小平明顯地看到了廈門特區與深圳特區的距離,他有些沉默了。
在特區管委會接待室裏,鄧小平站在廈門特區遠景規劃模型旁邊,一邊認真聽取廈門市長兼特區管委會主任鄒爾均關於廈門特區建設情況的彙報和講解,一邊陷入了沉思。
廈門是我國天然良港和東南門戶,與台灣隔海相望,與金門近在咫尺,具有獨特的區位和人文優勢。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對發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對發展海峽兩岸關係、促進祖國統一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想到此,鄧小平強烈地感覺到,廈門經濟特區必須上得快一些,應當辦得好一些。
當鄒爾均市長拿出筆墨請鄧小平題詞時,他欣然應允,在鋪開的宣紙上滿懷深情地寫下道:
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