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這是鄧小平對經濟特區的殷切期望,也是對廈門人民的鼓勵和鞭策。
在場的福建省和廈門市的領導一致表示,要按照鄧小平的指示和題詞精神,進一步加快廈門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步伐。
同一天,鄧小平還視察了廈門國際機場和陳嘉庚先生生前傾資創辦的集美學村。
在集美學村,鄧小平懷著對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的敬意,先後參觀了集美鼇園、陳嘉庚故居和歸來園,並在歸來堂聽取集美校委會負責人關於集美學村發展過程和今後規劃的彙報。
聽完規劃後,鄧小平讚揚了廣大華僑支持祖國四化建設的愛國愛鄉精神,並指示有關領導要進一步貫徹好僑務政策。
在廈門的幾天裏,鄧小平幾乎每天都外出視察。
沒有外出時,鄧小平就在下榻的賓館接見黨政軍領導幹部、民主黨派代表、台胞代表、華僑人士和港澳人士。
在同原台灣成功大學教授、1981年回大陸定居的廈大物理係沈持衡教授交談時,鄧小平還詳細詢問了他的生活和工作情況。
2月10日,細雨霏霏,鄧小平和王震在結束視察工作之後,決定在廈門種下幾棵樹。
由於天氣不好,省、市領導同誌建議取消這一活動。可鄧小平卻笑著說:“下這點小雨怕什麼,上山吧!”
10時左右,鄧小平一行來到萬石岩公園的後山上。在這裏,鄧小平種下了一棵千年大葉樟,王震和省、市領導也種了10多棵樟樹和南洋杉。
種完樹後,鄧小平一行登上專列,與省、市領導揮手告別,離開了廈門返回北京。
鄧小平的廈門之行,對廈門特區的發展意義是巨大的,它一方麵有力駁斥了來自各界對特區的質疑,支持了廈門的改革事業,另一方麵,對擴大特區麵積、建立自由港的支持,為特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舞台。中央給予廈門扶持政策
1984年2月24日,結束了南方之行的鄧小平,在北京邀集幾位中央領導同誌談話。
談話開始後,鄧小平對大家說:
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鄧小平接著又說:
廈門特區地方劃得太小,要把整個廈門島搞成特區。這樣就能吸收大批華僑資金、港台資金,許多外國人也會來投資,而且可以把周圍地區帶動起來,使整個福建省的經濟活躍起來。
廈門特區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在國際上是有先例的。隻要資金可以自由出入,外商就會來投資。我看這不會失敗,肯定益處很大。
根據鄧小平的這次談話精神,黨中央做出了一係列擴大開放的戰略部署。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文件,決定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某些政策,並明確指出:
這是為了發展我國東南部經濟,特別是加強對台工作,促進祖國統一大業而做出的重要部署。
1985年6月,國務院做出《關於廈門經濟特區實施方案的批複》,要求廈門特區應當建設成為“以工業為主、兼營旅遊、商業、房地產業的綜合性、外向型的經濟特區”。
鄧小平的重要指示和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廈門特區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此後,黨中央、國務院根據鄧小平關於經濟特區建設的一係列指示精神,對廈門經濟特區又給予了許多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
1988年4月,國務院批準廈門市為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權限。
1989年5月、1992年12月,先後批準廈門經濟特區和杏林、海滄、集美為台商投資區,在杏林、海滄、集美的投資實行經濟特區現行政策,從而使廈門特區的範圍實際擴大了2倍。
1994年2月,中央編製委員會批準廈門市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1994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授予廈門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廈門市人民政府分別製定法規和規章在廈門經濟特區實施的立法權。
這些政策措施,大大增強了廈門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活力,從而成為推動廈門經濟特區進入發展快車道的無形資產和巨大動力。特區推進政府機構效率
1985年,廈門特區擴大後,特區的管理工作負擔更大了,在這種情況下,推進政府機構效率的提高也變得格外迫切起來。
在推進機構改革,提高服務能力過程中,工商、招商、房地產管理的部門顯得尤其重要。
在以往,常常聽到居民反映房管所“人難找,臉難看,事難辦”。
政府推行改革後,社會各行業普遍實行服務承諾製,廈門市土地房產管理局也相應對各房管所,製定了具體的承諾內容:
對辦理房屋調配提供服務,辦好手續的標準時限為3至5天;對辦理正常更換租戶姓名提供服務,辦好手續的標準時限為5天;對屋麵修漏(翻修除外)要求2天內進行查勘,3天內進場修繕;自來水總表至分戶表的水管破裂修繕要求24小時內進場搶修;化糞池、檢查井堵修繕要2天內進場搶修,同時向社會公布市土地房產管理局投訴電話。
承諾服務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便民服務卡就是推行承諾服務後的一條重要措施。
這張小卡片,正麵紅字印著“便民服務卡,熱線電話:XXXXXX,傳呼:XXXXXX”,背麵印著:
親愛的住戶:我是您所住公房的地段房管員,當您需要我幫助或解決什麼問題時,請您打熱線電話或傳呼,我將給予您滿意的答複。
地段房管員:XXX
正是因為有了這張小卡片,家住鴛江道10號二樓住戶的一位殘疾人士,打了個電話,就把他家天花板維修之事解決了;晨光路43至47號的暗溝堵塞,電話剛打完不到1個小時,工人就進場維修了……
就是這樣一張小小卡片,給住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說起這張小卡片,還有一段來曆。
曾謀耀是一名地段房管員,管轄地段有630戶住戶,這些住戶的房子絕大多數建於20世紀30年代,房屋舊陋,給房屋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不便。
一年夏天,各房管所開展向徐虎、林炳熙學習的活動和實施社會服務承諾製,曾謀耀常想,在一個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中,作為關係到千家萬戶生活品質的房管員,該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他對自己說:“作為房管職工,徐虎就是把住戶裝在心中,處處為住戶著想,我們應當向他學習。”
曾謀耀考慮到自己作為地段房管員,經常會跑出去辦事,住戶有時會找不到人。
於是,曾謀耀就自製了便民卡。他把小卡片在收繳房租時或通過居民組長發放到每家每戶。
和曾謀耀一樣,不少房管員都認識到實施承諾的目的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有了正確的認識就會有正確的行動,在工作中,房管員們積極為住戶解決住房維修方麵的實際困難和合理要求。他們已把群眾是否滿意,當作是他們工作有無成效的衡量標準。
溪岸路63號公房和毗鄰的65號私房,均是20世紀70年代市政建辦公樓時征用安排的拆遷戶。
起初一段時間內兩家關係好,65號同意63號建廚房一間,超越紅線30厘米,並堵住65號窗戶一半,在近20年時間裏友好相處。
但是到1993年,兩家因小事爭吵不休,經多方多次協調,雙方住戶仍僵持著互不相讓,問題一直得不到妥善解決。
實行社會服務承諾後,房管所將解決這起投訴作為重點,經過細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圓滿地解決了這一曆史遺留問題。住戶為此送來一麵錦旗,上麵寫著:
人民公仆,承諾有信。
和忠裏1號化糞池10多年來沒清理,糞便溢出,惡臭難聞,給附近居民帶來了很大不便。
接報後,房管所當天就會同局維修處的同誌現場勘察,確定維修方案,第二天就進場,一周內就清理搶修好化糞池,房管所的效率得到了住戶的好評。
廈門特區有一平屋住著兩位70多歲的老人,此處地勢較低,又是馬路轉彎處,房子容易進水。
為保證兩位老人不受澇,房管所在其門口砌了一道35公分高的攔水坎。
兩位老人感激地說:“房管所防台風做得早,想得周到,要不全家又得泡水啦。”
一天晚上,廈門溪岸路一位私房業主,冒雨跑到房管所,反映其磚牆有可能塌下。
聽到彙報後,房管所領導立即組織維修隊值班人員,到現場加固處理。
看到房管所如此高的辦事效率,這位私房業主激動地說:“沒想到你們會有求必應,這麼迅速解決住戶困難。”
類似的情況,廈門特區各房管所遇得太多太多。
房管所,顧名思義其職責就是管理房子,如收取房租,對直管公房維修養護、修危補漏、保障安全使用等。但是,由於房管所和群眾生活起居一直關係密切,人們已經養成了有困難就找房管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