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8月,湖裏房管所接到了湖裏街道東興居委會的一封來信,反映東興居委會轄區內1號至針織廠原本是段泥沙路,居民進出很不方便,特別是陰雨天,路麵泥濘難行,老人小孩不敢出門。為此,居委會向房管所提出鋪設一條水泥路的申請。

湖裏房管所所長和地段房管員郭建英對這件事十分重視,認為這是一件關係群眾生活的大事,便會同局維修處到實地察看,並及時向局領導彙報。

得到房管局的支持後,房管所僅用15天的時間,就鋪設了一條水泥路,既解決了居民進出困難,又使環境衛生大為改觀,轄區居民非常高興。

不久,居委會又申請將東興路北側路段人行泥沙路鋪設水泥,同樣得到了房管所的支持。

就這樣,這些讓居民真正感受到了房管所急用戶之所急、想住戶之所想的閃光精神。

實行承諾製後,廈門市房產管理局組織人員對島內8個房管所的承諾服務進行了查訪,群眾滿意率十分的高。

同時,檢查人員也發現了許多群眾反映很滿意的房管員,像鴛江房管所的房管員楊世義,每天起早摸黑,幾乎沒有休息日,積極配合居委會、派出所工作,並且自費買了傳呼機並把號碼告知各住戶,方便群眾聯係。

群眾還普遍反映: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楊世義。

當別人問及房管所為什麼這樣做時,他們說:“隻要是方便群眾的事,我們都樂意去做。”

確實,作為窗口行業的房管所,實施社會服務承諾製以來,湧現了許許多多的好人好事。他們已經認識到,承諾製不僅僅是一種管理方法,更是一種新的機製,它把行業、部門的權力轉變為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和義務,把事後監督轉變為事前及全過程的監督,把被動接受監督轉變為全社會的監督。

和房管所一樣,特區工商部門也積極采取多項措施,提高服務水平。白泉工商所就是推行改革後,奉行“一切為百姓”的一個例子。

關於白泉工商所的生動事例,《廈門商報》曾以題為《一切為百姓——記白泉工商所》的文章予以報道。記者鄭舒平在文章中寫道:

2月2日,記者三次前往廈門杏林區白泉集貿市場,在白泉工商所的監督崗,所見三幕,頗有記錄的價值。

早上11時30分,記者來到白泉工商所監督崗,剛落座,便見一男青年手提一瓶丹鳳高粱酒前來投訴。他是華鈴印染廠職工,姓曾。

工商所執勤人員立即檢查,見瓶口破損,酒在啟封前已從破損處漏出不少。他們當即與消費者一起趕到華鈴經編有限公司大門口旁的食雜店。

15分鍾後,事情已圓滿解決,消費者滿意而去。

據了解,2月l日杏林工商分局已抽調人員正式成立督查分隊,一方麵檢查工商人員在崗在位情況,另一方麵加強節日期間的市場督促檢查。

下午4時20分,記者在同一地點,目睹了一場唇槍舌劍的較量:一臨時攤位女攤主,用水浸泡牡蠣,被執勤人員發現,當場沒收了其泡水的牡蠣。

該女商販與其舅舅,一位姓林的老者,一起來到工商所,吵吵嚷嚷,還無理取鬧說:“你們想吃,拿去好了。”

工商所副所長吳誌達卻不發火,始終和顏悅色,耐心地進行解釋、教育,其誠懇、入情入理的批評,終於化幹戈為玉帛。

最後,這位女攤主口服心服,其舅舅握著吳誌達的手,一再表示要協助工商人員教育、督促外甥女守法經營。

據悉,白泉工商所每天都要處理亂擺攤、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等違章事項10多起,處罰之後,尚得苦口婆心進行勸說。

晚上7時許,記者第三次來到白泉工商所。天氣較冷,市場上已沒個人,但監督崗前的電子公平秤卻依然在“值班”。

執勤的陳華榕、陳冰金告訴記者,工商所每天從7時開市至21時退市,“全天候”值班,隨時接受投訴。此舉有效地減少了不法商販的缺斤短兩現象。

特區政府服務水平的提升,無疑提高了特區投資的軟環境,這對招商引資、吸引人才、改善特區形象都具有巨大的作用。特區推動老企業改革

1984年以後,廈門特區的改革步伐進一步加快了,特區政府一方麵在招商引資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對老企業的改造。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一些現代化的商場先後應運而生,廈門商界的大哥大“第一百貨”變得相形見拙了,“老字號”麵臨吃老本的困境。

怎樣才能既擴大經營,又投資少見效快呢?在廈門特區政策的激勵下,“一百”的決策者們瞄準了當時的廈門新市區,但那裏一時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設施,居民買東西不方便去,“一百”決定把“商場”挪到居民區去,走連鎖經營的路子。

搬出去,一來可把中低檔的大眾化商品轉移出去,騰出處於黃金地段的本部商場,開發名優高檔商品,使經營上檔次。

同時,搬出去後,以分散的經營擴大“一百”整體經營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

1992年4月,廈門一百超市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不久,湖裏、廈港、安海、同安等9家“一百”連鎖超市相繼開張。

連鎖經營很快就見到效果,當時幾個連鎖店總投資67萬元,年底全部收回投資。

與此同時,把中低檔商品遷出後,商場的檔次上去了,“一百”本部商場銷售額也翻番了。

作為廈門市第一家吃連鎖這隻“螃蟹”的廈門市第一百貨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幾年奮鬥終於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1992年,“一百”實行連鎖經營當年,銷售額首次突破12億元,比1991年的05億元翻一番;新增營業麵積3000多平方米,是原先“一百”的15倍。

20世紀90年代,作為廈門連鎖經營的龍頭,廈門一百超市公司已擁有14家連鎖店,實現年銷售額2600萬元,利潤1046萬元。

後來,遍布島內外的“一百”連鎖超市已成為“一百”與大型商場抗衡的“拳頭”。

和“一百”走連鎖經營相似,“廈工”也是通過改革走上成功之路的。

市場經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產、流通的社會化。然而,改革開放前,由於受傳統計劃經濟模式製約,“廈工”是家地地道道的“全能廠”。

當時,在“廈工”5萬平方米的廠區內,鑄造、鍛造、熱處理、焊接、機加工等工藝一應俱全,但生產能力卻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此時,“廈工”還麵臨著資金匱乏、廠房場地狹窄、基建周期長等困難,嚴重製約著企業的發展。

怎樣才能迅速壯大企業生產規模呢?在當時,擺在“廈工”決策者麵前的有兩條發展之路:一條是靠鋪新攤子,走自我擴大再生產的路,但起步難、投資大、見效慢,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資金。

另一條路就是走專業化協作生產的道路,通過擴散協作件,迅速提高生產能力。這雖然是一條投資少、見效快的途徑,但把維係企業命運之繩分係於眾多散沙般的協作企業中,就包含了難以盡述的被動與風險。

麵對企業的困境,在特區政策的激勵下,“廈工”的決策者毅然選擇了後一條路。

從此,社會化協作生產模式,開辟了“廈工”發展的新紀元。

通過橫向經濟技術協作,“廈工”有效地利用社會上已經形成的生產能力和專業技術,擴大了“廈工”的生產規模和批量生產能力,闖出了一條投資少、見效快、規模大、效益高的發展生產經營之路,形成了名揚全國機械行業的以社會化、專業化為特色的“廈工模式”。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發展,“廈工”已形成了一個地跨山東、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上海等省市,擁有62家協作企業的半緊密型的經濟技術協作網。

在此基礎上,“廈工”又打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觀念,將社會化專業化協作擴展到銷售領域,依靠各地的經銷商建立起了自己的市場體係。

10多年後,一個覆蓋全國,有15個辦事處、60多個銷售網點、200多家經銷商的銷售網絡建立了起來,其中包括華東機電公司、華東經貿公司、東北經貿公司等大經銷商100多家,社會化流通量占企業總銷量的比重迅速增長到95%以上。

在廈工調整結構,走專業社會化之路時,創造自己的品牌一直也是非常重視的。

在當時,經過多年的努力,“廈工”牌輪式裝載機在全國已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廈工”商標也獲得了“全國知名品牌”。

但改革開放以後,國內生產裝載機廠家由原來的不到10家猛增到137家,國外裝載機也大量湧入國內市場,世界著名裝載機製造商紛紛來華投資或散件組裝,裝載機市場競爭激烈。

麵對挑戰,“廈工”及時提出了“弘揚廈工精神,爭創國際知名品牌,把‘廈工’建成多元化的跨國集團公司”的二次創業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