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整中,“廈工”確定了以科技為先導,以加強內部管理、穩定質量水平為主線,以國內外兩個市場為目標的發展戰略。
通過引進技術、聯合設計、自主開發等途徑,“廈工”先後開發出不同型號的井下裝載機、夾木式裝載機、加高裝載機、側卸裝載機和輪式推土機等。
在吸收消化美國製造技術的基礎上,“廈工”開發了新產品輪式裝載機和夾木式裝載機等。
這些新產品無論在技術性能上,還是產品內外觀質量上,均處於國內先進水平。
為確保產品質量穩步提高,“七五”、“八五”期間,“廈工”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技術改造上,先後投資25億,相繼建成了一批具有80年代水平的中小件薄板件自動噴漆線、傳動試驗室、總裝生產線、整機塗裝線等項目。
同時,“廈工”還購進了數控火焰切割機、數控等離子步衝切割機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關鍵設備。
經過一係列的調整改造,“廈工”牌裝載機產品技術檔次、質量水平不斷提高,迅速形成了產品的技術優勢、市場優勢、競爭優勢和名牌效應。
可以說,是改革使“一百”“廈工”這些老企業重新煥發了活力。首家中外合資銀行誕生
1985年11月28日,廈門國際銀行在廈門經濟特區隆重開業成立。
廈門國際銀行的成立,無論對於特區,還是對於全國來說,它都具有重大意義。因為廈門國際銀行是全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也是國內首家股份製商業銀行,更是直接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商業銀行。
廈門國際銀行的創辦,還得從外資股東說起。
李文光和李文明家族是印尼泛印集團的創辦人和大股東。印尼泛印集團是印尼一家以金融投資為主的上市公司,旗下的泛印度尼西亞銀行是印尼頗有名氣的私營商業銀行。
香港泛印集團是印尼泛印集團在香港的子公司,也是在香港注冊的一家以金融投資為主的上市公司。
改革伊始,李文光就向福建提出:以香港泛印集團與福建和國內聯合投資創辦的一家中外合資商業銀行。
以項南為首的中共福建省委和以胡平省長為首的福建省政府當機立斷,決心抓住這個機遇,把福建和廈門經濟特區的改革開放推向一個新的領域,即現代化市場經濟最主要的銀行領域。
於是,福建開始與李文光和香港泛印集團合作,在廈門經濟特區創辦了一家有國家商業銀行投資,也有福建和廈門經濟特區投資的中外合資商業銀行。
為此,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指定和責成分管金融的張遺副省長,負責調查研究和製定方案,並代表福建省到北京向國務院主管部門和中國人民銀行請示彙報,以爭取國家商業銀行的支持和投資。
其實,張遺早就有在福建創辦中外合資商業銀行的設想,也曾不止一次地試探過,但是都沒有成功。這次更是抓住機遇不放。
過了不久,中國人民銀行正式來函,原則同意成立廈門國際銀行。
與此同時,中國工商銀行也支持福建並同意與福建聯合投資創辦這家新的股份製商業銀行,在與李文光和香港泛印集團幾經磋商後,達成了一致意見。
1985年6月18日,廈門國際銀行合資合同在福州正式簽訂。
合資合同簽訂後,指定要趙宗信負責創辦這家新銀行。
1985年8月,按照銀行章程,在廈門國際銀行第一次董事會上,趙宗信被推選為第一屆董事長,任期為3年。3年後,在廈門國際銀行第二屆董事會上,趙宗信又被推選連任第二屆董事長。
因此,在廈門國際銀行成立和發展過程中,趙宗信作為董事長,為銀行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按照合同,廈門國際銀行是一家中外合資股份製商業銀行,而在當時,中國的商業銀行麵臨的形勢並不很樂觀,而采取合資經營銀行更是沒有一家。
原來,早在延安時期,我黨就已經有了自己的銀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商業銀行已遍布全國城市和農村。
然而,銀行業對外開放的程度一直很低,到1985年,廈門國際銀行成立之前,除廣東和福建的幾個經濟特區之外,全國銀行業,包括上海、北京在內,都尚未對外開放,就是幾個經濟特區,也隻允許外國銀行設立代表處或辦事處,不允許設立直接經營銀行業務的分、支行。
因此,在當時,國內除國家銀行和國家商業銀行以外,沒有其他銀行,更沒有像國外商業銀行那樣的股份製商業銀行。
在福建廈門經濟特區創辦廈門國際銀行,創辦一家中外合資股份製商業銀行,這是一個積極、大膽的嚐試。這也是全國銀行改革邁出的新的一步,也可以說是全國銀行業正式開放前的一個序幕或序曲。
在當時,趙宗信等人就意識到,世界各國的商業銀行普遍都是股份製的商業銀行。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逐步成熟、完善,國內非國營股份製商業銀行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國家商業銀行向股份製方向的改革也必將逐步加快,國外商業銀行直接進入中國也隻是時間問題。
因此,廈門國際銀行不過是在全國先走一步。
於是,趙宗信等人要求新的中外合資銀行,要按照國外成功的商業銀行的模式和規範,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與國外商業銀行直接接軌,以保證新銀行開業時,在進入中國國內金融市場的同時,也能夠立即或迅速進入國際金融市場。
當然,作為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的成功也經曆很多艱辛。
新銀行開業伊始,就麵臨嚴重困難和危機。開業最初幾年,銀行的股份和股東也是一再調整和變動。最後,到1991年10月才真正創辦成功,形成後來的廈門國際銀行。
合資銀行成立時,注冊資本為8億港元,第一期實收資本為42億港元。中外股東4家,中方股東3家,共占銀行股份股本的40%,即168億港元,其中,中國工商銀行占15%,為6300萬港元,福建投資企業公司占15%,為6300萬港元,廈門建設發展公司占10%,為4200萬港元。中方3家股東均以現金投資。
外方股東隻有一家,即香港泛印集團。香港泛印集團占合營銀行股本的60%,即252億港元,其中7200萬港元是以現金投資,其餘18億港元是以香港泛印集團在香港和澳門的兩家合資子公司的全部資產作為投資注入廈門國際銀行。
合資銀行成立時,在廈門和在香港、澳門兩地可以同時開展業務。而且兩家子公司都是在當地注冊的獨立法人,與港、澳及國外商業銀行早有業務上的來往。
這種方式對合營銀行來說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也是其他中外合資銀行所沒有的一大長處和優勢。
當然,對合資銀行也不是沒有一點風險。為了保護合資銀行的利益不受損害,合資合同規定,香港泛印國際財務公司和澳門國際銀行在合資前的全部貸款應在合營後一年以內全部收回,不能收回的應由香港泛印集團償還合資銀行。
新銀行開業麵臨的嚴重困難和危機,就是合資前澳門國際銀行的貸款中,有2億多港元的貸款無法收回,香港泛印集團也無力償還。
這一情況,前澳門葡萄牙政府的金融管理機構早有察覺,因此合資銀行剛開業,他們的負責人就向廈門國際銀行董事會提出,要求合資銀行負責解決。
2億多港元不是一個小數,這對新銀行來說無疑是一次嚴重考驗。如果我們不敢負責,或者處理不當,新銀行就有夭折的危險。
在這一考驗麵前,廈門國際銀行沒有低頭,沒有退卻。對於新銀行應挑的擔子,也沒有推卸責任,也沒有優柔寡斷、猶豫不決。
麵對困難,趙宗信等人堅決貫徹鄧小平的指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虛心學習、大膽試驗。在香港和澳門認真調查研究西方市場經濟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和政策,積極主動、沉著應對。
據趙宗信後來回憶說:
當時我們決定采取以下幾條主要措施,排除危機,克服困難:
第一,新銀行剛剛開業,積極開展銀行正常業務,打開新銀行的局麵仍然是當務之急,決不能有絲毫放鬆。我們責成銀行總經理以及港、澳兩個子公司的總經理全力以赴,搞好業務,盡快打開局麵,站穩腳跟。
第二,與李文光先生協商,在李先生同意下,調整合資銀行中外股份的比例。調整後,中方3家股東聯合成為新合資銀行的控股股東。這一調整,對外提高了新合資銀行的信用和形象,對內顯示了我們辦好新合資銀行的決心和信心。調整是必要的,也是及時的和成功的。
第三,對香港泛印集團不能履行合同,無力為澳門國際銀行償還不能收回的貸款,我們責成李先生提供足夠的抵押品,包括李先生及其家族所控有的全部香港泛印集團股票抵押在合資銀行。
第四,積極協助李先生逐項變賣抵押品,先易後難,分期分批償還銀行。
後來,因抵押品變賣處理不及,經董事會同意將償還期再延長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