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經過大家努力,合資銀行開業兩年後,銀行業務開展正常,每年都有盈餘。
在此情況下,合資前不能收回的貸款,償還了一部分,大部分尚未償還的也得到了解決。
然而,對趙宗信等人來說,更大的一個隱患是:香港泛印集團連續3年出現虧損,也沒有分紅,並且香港泛印集團經營的失敗,也拖累到印尼泛印集團出現危機。
為了防止和避免香港泛印集團被其他外商並購,福建投資企業公司與中國工商銀行和廈門建發公司一同協商,福建投資企業公司決心抓住機遇,挑戰風險,收購香港泛印集團。
1987年11月,經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批準,福建投資企業公司以市價,收購了抵押在合資銀行的全部香港泛印集團股票,股票麵值1港元,市值不到5角港元,總價約5000萬港元,然後全部償還給銀行。
此後,香港泛印集團按照香港法定程序和手續,更名為香港閩信集團,成為福建在香港控股的首家上市公司。
福建投資企業收購香港泛印集團後,處理抵押品又多了一個門路和渠道。香港閩信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香港閩信保險公司,先收購了李文光在新加坡的一項抵押品即印尼泛印集團在新加坡的一個公司和公司的資產,新銀行收回了1000萬港元。
最後,閩信集團董事會決定向福建投資企業公司貸款,銀行將未及變賣的抵押品全部轉讓給閩信集團。
抵押品處理費時費事需要一定時間,對閩信無礙大局,銀行卻贏得了時間,提前卸掉了包袱,輕裝上陣,對澳門國際銀行影響尤大。
經過3年的一係列的努力和艱苦工作,新銀行終於經受住了這次考驗。
福建投資企業公司收購了香港泛印集團後,合資銀行實際上已經沒有了外方股東。
在解決了澳門國際銀行合營前遺留的問題後,廈門國際銀行立即積極而謹慎地著手選擇新的合適的外國銀行作為外方股東對象。
在此情況下,銀行董事會分析了新銀行的實際情況:新銀行已成立3年,作為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股份製商業銀行,廈門國際銀行從開業之日起,在國內外受到廣泛關注。
3年來,許多媒體都到銀行來采訪過。不少外國銀行來考察過。銀行得到不少好評,一致肯定和承認新銀行是一家真正的股份製商業銀行,也有一些外國銀行表示對合資銀行有濃厚興趣,甚至向銀行進行過試探。
因此,在這種形勢良好的情況下,廈門國際銀行要重新選找新的外方股東,應該找有利於提高銀行信用和增強銀行實力的外國銀行,同時也應該是認同廈門銀行的章程、願意接受銀行章程的外國銀行。
在當時,亞洲開發銀行是亞洲的國際銀行,對中國出現的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自然非常關注。
廈門合資銀行成立後,亞銀曾經多次來考察,對銀行也頗有好評。
於是,廈門國際銀行董事會認為,亞銀如果能夠成為新的外方股東,對銀行來說,是十分理想,也是十分有利的。
就這樣,廈門國際銀行董事會把亞銀作為首選對象。
另外,廈門國際銀行董事會還選擇了與福建有多年良好合作關係的日本長期信用銀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是日本一家大銀行,在全世界也是數得著的大銀行。
同時,廈門國際銀行還選擇與新銀行有多年良好關係的美國賽諾金融公司。
廈門銀行選擇的這3家外國銀行或金融公司,也都認同廈門銀行的章程,願意與中國工商銀行等現有4家股東合作,商談入股辦法和入股條件。
1991年10月,廈門國際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和美國賽諾金融公司在人民大會堂隆重簽訂合資合同。
按照新合同,亞銀等3家銀行、金融公司向合資銀行投資2億港元,取得合資銀行25%的股份。合資銀行股本從42億港元增加至62億港元。
合資銀行原有的股東股份則做了相應的調整,其中中國工商銀行調整為1875%,福建投資企業公司調整為12%,廈門建發公司調整為75%,香港閩信集團調整為3675%,董事會也做相應調整。
就這樣,經過股權變動,廈門國際銀行重新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外合資銀行。
從1991年10月起,廈門國際銀行的股東和股東的股份,沒有再調整和變動過。
因此,作為一家與國際市場直接接軌的股份製商業銀行,是1985年11月開業時一次實現和創辦成功的。而作為中外合資銀行,是到1991年10月才真正創辦成功。
讓人高興的是,廈門國際銀行的大膽嚐試成功了。
2003年,新銀行的稅後利潤已超過1億港元。2005年,稅後利潤又超過2億港元。
過了不久,合營銀行又在上海、福州和珠海經濟特區設立分行。
在澳門,合營銀行還有一家全資的子公司,即澳門國際銀行,這是一家在澳門當地注冊的商業銀行,在澳門設有總行,同時還在澳門設有10多家分行。
與此同時,在廈門總行原址,與福建華僑重新合建的國際銀行大廈也落成了。
這是一座32層的高層建築,加上上麵5層圓頂,一共37層,矗立在廈門港口,成為美麗的廈門海港城市最主要的地標建築。
在國內,廈門國際銀行獲得了“優秀外商投資企業”,廈門“金融機構最佳服務網點”等榮譽。
廈門國際銀行的成功是全世界矚目的,英國倫敦的《銀行家》雜誌連續10多年將廈門國際銀行列入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名單之中。
在亞洲200家大銀行的名單中,廈門國際銀行也位列其中。邊檢站提高執法水平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深化改革中,提高執法水平,增強服務意識一直是廈門特區重點抓的工作,作為特區窗口的邊檢站更是需要改變服務意識的重點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崎邊防檢查站地處廈門航空港,官兵們每天最早迎進特區第一批海外賓朋,最晚送出最後一批五洲客人,被稱為“兩頭不見太陽”的人們。
在深化改革後,高崎邊檢站的官兵們在工作中不斷更新觀念,把以往的“管人意識”逐步過渡為“服務意識”。他們在文明執勤服務中默默地奉獻,為特區窗口單位樹立了新風,深得人們的稱讚。
對於從境外來到廈門的人來說,走出機艙,映入眼簾的就是美麗的鴛島。無論是海外赤子,還是來訪的客人,那種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為了減少旅客停留時間,加快通關速度,高崎邊檢站既要嚴格遵守檢查程序,又要使廣大旅客通關順暢滿意。
為此,他們向旅客公開了工作標準:
要求檢查人員在旅客進入邊檢現場後,候檢時間不得超過50分鍾。
正常情況下,旅客辦理入出境手續不得超過45分鍾。
在站職權範圍內處理問題不超過30分鍾。
需向上級請示的問題在45分鍾內回答旅客……
這些都是驗證崗位服務的硬指標,也等於是向廣大旅客的承諾,而這種承諾的責任比一般承諾的責任更大,影響更大。
在驗證台上,檢查員對旅客的證件輕拿輕放,工作中使用“請”、“您好”、“對不起”“謝謝”等文明用詞已成習慣。
每逢特區有重大活動,他們都專門加設會議和活動的特別通道,並臨時增加人員,為特區政府提供專項優質服務。
在服務中,遇到旅客不解的問題,檢查員們總是耐心地多做解釋工作,絕不與旅客發生衝突。
一次,一個女檢查員在執勤時,發現一位旅客的名字和查控對象的名字一樣,按檢查程序,必須向上級請示。
在當時,這位旅客不理解,認為刁難他,就大吵大鬧,甚至要動手打人。
女檢查員忍受著這位旅客的不文明行為,仍然心平氣和地對這位旅客左一個“請”,右一個“對不起”,反複給他講道理,直至這位旅客不好意思地離開。
這位檢查員的文明舉止和涵養受到在場其他旅客的讚揚。
在執勤現場,為了使旅客得到更多的方便,高崎邊防檢查站設立法律谘詢服務台,值班領導親自掛牌,現場解答旅客的疑難問題,宣傳國家的有關出入境法律法規。
每天,高崎邊防檢查站還專門安排檢查人員充當“代筆先生”,幫助一些文化水平比較低的旅客填寫出入境卡片,主動扶老攜幼,幫助老弱病殘旅客通關。
20世紀90年代,高崎邊檢站在全國率先把“您好”、“走好”等37條文明用語和30條執勤忌語,納入規章製度,要求全體官兵在工作中對照執行,並且把文明用語製成牌匾掛在執勤現場值班室內。
在高崎邊防檢查站日常工作中,最讓旅客滿意的是在入出境檢查現場設立的《入境人員須知》、《出境人員須知》以及《處罰人員依據、標準》等公告牌,這些廣告牌大大方便了旅客。
一次,境外客商陳先生出境時,在遞上證件檢查的同時,還主動附上200元人民幣。
檢查員一看才知道,陳先生的證件簽注已過期兩天,按處罰依據和標準該罰款200元,這是因為他先看了《處罰依據和標準》才這樣做的。
就這樣,公告牌的設立既方便了旅客,又避免了檢查員與旅客之間大量的解釋工作,使服務規範化。
為提高通關速度,從1990年開始,高崎邊檢站從早晨的第一個航班開始前半小時,到晚上最後一個航班結束後半小時,都保證入出境有人值班,實行旅客隨來隨檢的“全天候”服務。
“全天候”服務的推行,不但減少了出入境前旅客的擁擠現象,還解決了航班高峰期旅客排長隊的問題,同時也由於時間充裕,確保了航班不因個別旅客而受延誤。
實行全天候驗證後,廈門市分管外事口岸工作的副市長張宗緒非常重視這一工作環節。
一次,張宗緒從國外回廈門,不定優先通道,而在普通通道排隊候檢。
為此,張宗緒還對著手表了解邊防檢查的驗證速度。驗證後,張宗緒發現前麵的幾位旅客都以人均35秒無差錯通關。
看到驗證速度符合要求,張宗緒很滿意,認為邊檢改革工作紮實,為廈門爭創全國十大文明機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提高了服務水平,獲得了很多榮譽後,高崎邊檢站的官兵們並沒有滿足已取得的成績。為使服務效果不斷擴大,他們還十分注重擴大服務的外延。
為此,邊檢站在廈門廣播電台,堅持每月做一次入出境邊檢熱線谘詢服務,為旅客解答問題。
看到邊檢站如此優質、便民的服務,很多旅客給節目打來電話,讚揚這一服務做得好。
有一次,廣播節目正在播出,有一位外國公民用英語加生硬的中文打進電話,詢問外國旅客入出境的有關條例細則。
主持節目的邊檢站檢查員就用熟練的英語,很準確地答複了有關法規事項。
還有一次,旅檢科檢查員黃淑彬正在執勤時,從一位80多歲老華僑的證件上,發現了他的生日正是當天。
黃淑彬在遞給旅客護照證件時,微笑而誠懇地說了一句“祝您生日快樂!”
老華僑一時沒反應過來,問黃淑彬:“我第一次回國,你怎麼會知道?”
黃淑彬說:“是您的證件告訴我的。”
這位旅客恍然大悟,連聲說:“你們太好了!太好了!謝謝你!”
社會需要承諾,承諾為了提高。高崎邊防檢查站正是通過他們的優質服務,給廈門贏得了很多榮譽。特區做好外商服務工作
1988年3月,廈門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成立,該協會是由設立在廈門市的外商投資企業,港、澳、台胞、華僑投資企業,從事外商投資服務工作的機構和科研單位,以及外國企業代表機構、有關社會人士自願結成的非營利性的社團法人。
協會的業務指導部門為廈門市外商投資局。每一年該協會都多次舉行會議,討論外商投資企業的問題。廈門市外商協會第十九次工作午餐會,便是該協會及其普通的一次聚會。
在閩南大酒店三樓多功能廳裏,廈門市外商協會第十九次工作午餐會正在進行中。
大廳裏燈火通明,廈門市委、市政府、外資委、海關、中國銀行、國稅局等單位負責人與廈門市380多名涉及進出口加工貿易的外資企業代表濟濟一堂,議題是加工貿易進口料件試行保證金台賬製度。
這是廈門市外商協會一次例行的工作午餐會,也是規模較大、人數較多的一次工作午餐會。
“保證金台賬製度是不是島內島外都實行?”
“4月1日先在島內進行,7月1日全麵推開。”
“我們建議聯合辦公,因為辦理一個合同的手續要分別去外資委、海關、銀行,非常耗費時間。還有,500萬元以上合同需由海關關長簽發,如果關長出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