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做好準備,辦手續做到縮短時間,提高效率,隨到隨批。此外,海關關長出差,都有人接替。”

一問一答,此起彼伏,這種最直接的溝通達成了,這就是工作午餐會的魅力所在。

工作午餐會是市外商協會為外商辦實事的一大創舉,自1992年以來,外商協會先後選擇港口運輸、社會治安、勞動關係、稅製改革、環境保護、銀行信貸、改善投資環境等主題舉辦工作午餐會。

每一次午餐會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之處在於會前他們深入調查,提煉主題,抓住企業最關心、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實際問題。

因為提前有準備,所以會上提出的問題,領導能及時解決的當場拍板,一時不能解決的,會後外商協會就“跟蹤追擊”,催請有關部門落實具體措施,抓緊予以解決。

每一次成功舉辦的工作午餐會,都是奠定這座橋梁的一塊基石。外商協會的工作贏得了大家的一直好評,很多外商高興地稱讚說:“外商協會在政府與外資企業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1993年春季,穀牧到廈門考察時,耳聞目睹了市外商協會創辦以來的輝煌業績,欣喜地為外商協會題寫了四個字“外商之家”。

“外商之家”這4個金光閃閃的大家,激勵著市外商協會真心實意地為企業服務,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企業家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認真地對待企業每一起投訴,也是“外商之家”經常的“家務事”。

有一次,台資企業西華具廠夜間無端遭到當地地痞打砸,協會工作人員接到投訴後,馬上驅車趕到現場了解情況。

了解情況後,外商協會立即報告市政府辦公廳,並請辦公廳專項報告市委領導。

當天,市委書記石兆彬及分管的副市長就作了批示,市委辦公廳行文督辦,公安局認真查處,伸張了正義,保證了企業正常的運作和員工的安全。

還有一次,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一位公司負責人和一位部門負責人貪汙企業資金。

案發後,兩人被判刑,而兩人所退贓款人民幣26萬餘元也被繳入庫。

在當時,該企業認為這是企業生產資金,不能沒收,便向外商協會提出投訴,希望外商協會予以解決。

了解到情況後,協會就一方麵向市委、市政府領導反映情況,一方麵讓他們在洪永世市長和政法部門領導親自出席的工作午餐會上提出。

工作午餐會後,協會又派人專程陪同企業人員向上級司法機關反映。

最後,26萬餘元先前沒收款返還了企業,對此,這家合資企業非常感激。

在日常工作中,“外商之家”的“家務事”很多,大到投資谘詢,幫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小到購買一張飛機票。無論大事小事,協會都能認真對待。

協會會員、聯絡部副主任甘德龍說:“事情無論大小,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幫政府分憂、幫企業解難的同時,我們自己也得到了鍛煉。”

外商協會的工作人員僅12個,他們人少,處理的事情並不少。自1992年協會換屆以來,僅投訴就解決了100多起。在他們處理的事情當中,有些還富有相當的挑戰性。

駿冠塑料製品有限公司在生產過程中,因高頻電磁波幹擾了鄰裏的電視接收,被有關部門要求立即停產或立即遷廠。

然而,停產必將影響大量出口履約,搬遷眼前又沒有條件,困難中他們找到了外商協會。

回憶解決這一事情的情景,蔡模楷副會長說:

當時下大雨,我連夜趕到環保局商量這件事,我說當時批準這家廠落戶我們有責任,現在我們也有責任幫他們解決困難。

就這樣,協會經過深入調查後,多方協調,在環保部門及鄰裏諒解下,促成了問題的妥善解決。

一方麵廠方采取3條整改措施,一方麵協會積極幫他們找地遷廠。

外商協會不僅關心會員企業的事情,還重視非會員企業的冷暖。

茂欣工業公司是一家未入會的台資企業,一次,茂欣工業公司的一個集裝箱在辦理運輸時,被錯留在了碼頭沒有發運。

無奈之下,公司隻好把情況反映到外商協。當天下午,協會立即向海關領導反映,請求妥善解決。

海關領導高度重視這一事情,在海關的幫助下,集裝箱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茂欣工業公司才得以迅速補辦手續,貨物出境了。

通過此事,茂欣公司真正體會到外商協會的力量,馬上填表申請參加協會。

“外商之家”就這樣不斷發展壯大,1988年成立後的幾年內,會員發展到708家,協會也從開始28平方米的地方擴大到了470平方米,還有了自己的汽車以及一家經濟發展公司。

家庭擴大了,“家務事”必然增多,外商協會必須向著高層次邁進。

20世紀90年代,外商協會成功地參與承辦了首屆“5+1”外商投資企業名優產品交易會。此次交易會首創的聯手合作的形式形成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引起世人的矚目。

在特區不斷發展壯大過程中,特區的硬件建設可以通過投入大量資金來實施,而軟件的建設,一部分隻有通過像“外商之家”這樣熱忱地服務企業,通過達成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順暢的溝通來實施。

這就是特區再造的優勢。

自從有了“外商之家”,特區的外商都笑了,“外商之家”很忙,他們為特區的輝煌而不斷努力著。舉辦投資貿易洽談會

1997年9月8日,由國家外經貿部主辦的1997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富山展覽城隆重開幕。

這是一次萬商雲集廈門的盛會,全國類似的商品出口交易會很多,但由國家外經貿部主辦的以投資為主要特點的全國性的投資洽談會,“9·8”是第一家。

“9·8”洽談會是中國最大的國際招商中心,是海峽兩岸經貿合作的基地。為什麼1997年“9·8”洽談會這樣引人注目呢?這還要從廈門“9·8”投資貿易洽談會的緣起說起。

改革之初,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在當時,廈門經濟特區是從湖裏25平方公裏的土地開始起步的。

經過3年多的努力,通過開發湖裏工業區,建設國際機場、深水碼頭,廣泛進行改革開放的宣傳教育等,廈門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加強,投資硬、軟環境日益改善,外引內聯工作逐步開展。

1984年2月,鄧小平視察廈門,加快了廈門特區建設的步伐。

1985年5月,中央明確宣布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並實施自由港某些政策,這為廈門的騰飛創造了非常好的時機與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更新的視野打開了。

在當時,廈門麵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更多更快地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以及管理技術,使對外經濟活動具有更強的活力。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紮實地進行工作,突破傳統的老做法,打開新思路。

過去廈門慣用的招商模式是組團出訪。1984年國務院特區辦在香港舉辦中國開放城市招商會。

在此次會上,全國16個沿海城市、4個經濟特區組團到香港舉行大規模的招商活動。

當時廈門副市長江平作為廈門代表團副團長參加工作。這些招商活動也是廈門第一次參加由國家舉辦的大規模的招商活動。

1985年,在中國對外開放重大決策的影響下,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準備在中國選一個城市聯合舉辦國際性招商會。

經過考察,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決定,把舉辦地點選定在特區廈門。

此次國際性招商會取得了很大成功,一些國家參加了這次投資洽談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件事,特區決策者很受啟發,他們認識到舉辦以招商引資為主要內容的投資洽談會,是進行國際招商活動的一個有效形式。

1986年4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又在德國漢諾威舉行了一個國際招商研討會,江平作為廈門代表,在會上發了言。

通過這些活動,江平等人的思路打開了,他們再次深刻認識到采取類似的形式,對廈門加快招商引資,是很有效的。

回到廈門後,江平向廈門特區領導談了組建的初步設想。

最後,經過特區有關部門領導的認真研究,大家一致認為舉行招商會切實可行。

1987年9月6至9日,廈門、漳州、泉州和龍岩地區三市一地區在廈門富山國際展覽城,聯合舉辦了“閩南地區外商投資貿易洽談會”,這就是首屆“9·8”洽談會。

在當時,這一小規模、區域性的洽談會並未引起人們太大的注意,到會的許多海外客商還是第一次來廈門,顯得陌生而好奇。

然而,作為第一次嚐試舉辦投資貿易洽談會,其成果卻是鼓舞人心的:吸引外資458億美元,投資簽約54項,貿易成交7506萬美元。

盡管數目顯得有點小,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卻已足夠改變人們的看法。

在當時,許多人沒想到這一旨在依托特區窗口優勢,加強區域間合作以增強投資吸引力的地區性招商會,竟會成為中國大陸經濟與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舞台。

33%的成功簽約率以及會議期間的許多“沒想到”,使前來赴會的海內外賓客,在驚喜之中對這種招商洽談會形式,以及對廈門經濟特區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看到首屆洽談會的成功,特區省市領導立即決定,第二年繼續辦,並把洽談會確定為第二屆福建省投資貿易洽談會。

這些洽談會,實際上是從閩南地區,擴大到福建全省的一次飛躍。

後來,在征求港澳同胞、東南亞僑胞的意見後,有關方麵正式確定每年的9月8日,作為投資貿易洽談會開幕的日子。

在以後的多年中,第二屆“9·8”辦得比第一屆好,而且以後一屆比前一屆辦得更好。

就這樣,洽談會的規模不斷擴大。從1987年地區性洽談會起步,1988年擴大到福建全省,1990年影響波及12個省市。

1992年,經國家外經貿部正式批準升格為口岸級洽談會,並改名為福建投資貿易洽談會,減掉一個“省”字,標誌著洽談會已跨出了一個行政省份的範圍。

1993年,4個省市加盟聯合主辦,到會客商突破萬人……

到1996年,第十屆福建投資貿易洽談會,主辦單位已達19個,即福建、貴州、雲南、山西、安徽、青海、西藏、遼寧、江蘇、山東、河北、廈門市和國家科委、煤炭工業部、國內貿易部、農業部、中國專利局、中國開發區協會、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

至此,無論規模、功能,還是成果,洽談會都具備了國家級投資貿易洽談會的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特區的省、市領導抓住機遇,向國家外經貿部提出,將福建投資貿易洽談會升格為國家級

投資貿易洽談會的申請。申請很快得到批準。

於是,從1997年起,洽談會升格為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

同時,外經貿部還確定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的宗旨是:

根據國家吸收外資政策和投資導向,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更多的機會,為國際資本投入中國市場開辟窗口,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架設橋梁。

其目標定位是:

中國最大的國際投資博覽會,中國最大的國際招商中心,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基地。

其運作模式也發生了變化,中國“9·8”由國家對外經貿部主辦,福建省政府、廈門市政府共同承辦。成員單位涵蓋了中國沿海、沿邊、沿江和中西部絕大部分省份。

洽談會的影響是巨大的,經過多屆的承辦,其輻射功能已由東部向西部,由南方向北方全方位拓展。它預示著一個以沿海經濟特區為龍頭,省、部攜手合作,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同往屆福建投資貿易洽談會相比,參加1997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的成員單位大幅度增加。

在此次洽談會上,應邀參加的海內外賓客達5萬多人,其中境外客商6200多名,分別來自港澳台、東南亞地區以及歐洲、美洲、日本、韓國、西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主、協辦單位的精心策劃和海內外客商、參展商的共同努力下,洽談會取得了豐碩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在此次洽談會上,有36個成員單位共簽訂外商投資合同、協議和意向項目2706個,總投資199億美元,利用外資1457億美元。

升格後的1997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規模和影響都比前十屆大得多,檔次和水平明顯提高,更凸顯全方位輻射功能,更具國際性招商色彩,是一次萬商雲集的盛會。

與此同時,廈門富山國際展覽城建得較早,每年大規模的招商引資活動都在這裏舉行,其規模已適應不了日新月異的新形勢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