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審查同意進區的項目有136項,協議投資總額602億元人民幣,其中外資31億元人民幣,約占總投資50%。

在入區項目中,電子信息產業投資近30億元,占總投資的一半,機電一體化的投資12億元,約占總投資的24%。其餘是生物工程、新能源、節能技術、新材料等。

入區的這些項目,技術檔次高,市場前景好,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的有3項,省級火炬計劃6項,市級火炬計劃14項。

至1995年上半年,開發區已有33家企業正式投產。

同時,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實行一區多園的模式。

在開發區,除東西兩片開發區外,潮陽市、澄海市、南澳縣以及汕頭市轄區龍湖、金園、升平、達濠、河浦等5個區,各規劃一個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的科技園,作為區縣(市)一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點區域。

“一區多園,點麵結合”的發展模式,將使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其科技園,成為汕頭市科技進步的龍頭。

建成後,開發區更快更廣泛地促進了汕頭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形成,並實現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帶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和優化產業結構。

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除享受國家規定的優惠政策外,汕頭市政府還先後頒布了《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若幹優惠辦法》、《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暫行規定》、《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核定實施辦法》和《關於賦予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若幹管理權限的批複》等一係列優惠政策和規定。

1994年7月頒布實施的科技“攀登計劃”,為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經成為汕頭高新技術產業的基地,成為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滲透的輻射源,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成為深化改革的試驗區和示範區。

伴隨著汕頭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建成,汕頭的各項事業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正如一位汕頭籍的澳門商人所說:“汕頭10多年的變化非常大,這簡直堪稱一個奇跡。”

1995年12月28日至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再次來到汕頭。

在汕頭期間,江澤民考察了汕頭大學、經緯集團、迅達電纜廠、汕頭大圍,還深入到廣澳港區起步工程工地、桃園住宅小區工人家,看望當地群眾。

最後,江澤民對特區的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並高興地為汕頭特區題詞:

發揮僑鄉優勢,辦好經濟特區。

多年來,汕頭特區按照黨中央的指示,認真依托僑鄉優勢,借助特區各項優惠政策,不斷發展壯大,使汕頭這個百年商埠,再一次迸發出無窮的活力。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春天的故事》徐明天著中信出版社

《突破中國特區改革啟示錄》董濱高小林著武漢出版社

《大突破》馬立誠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難忘這八年(1975-1982)》程中原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轉折:親曆中國改革開放》吳思李晨著新華出版社

《鄧小平的最後二十年》餘瑋吳誌菲著新華出版社

《中國經濟特區的建立與發展汕頭卷》中共汕頭市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出版社

《中國經濟改革30年/源頭滄桑(20個第一)》王佳寧著重慶大學出版社

《改革開放搞活一百例》《北京日報》總編室編《北京日報》出版社

《大浮沉1987-1997中國改革人物追蹤》邢軍紀等著中國稅務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