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經濟特區保稅區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就受到海內外客商的廣泛關注,成為客商投資新熱點。

至1995年10月底止,汕頭保稅區已累計批準企業685家,投資總額為40億人民幣。

其中“三資”企業165家,投資總額25億美元;內資企業520家,投資總額20億元人民幣。

當時,汕頭保稅區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倉儲物流產業經營發展勢頭良好,獲利頗豐。

汕頭保稅區還以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為依托,以民營企業為主體,以生物醫藥工程技術和人工合成氟金雲母新材料為突破口的產、學、研一體化高科技產業,正逐步深化發展。

同時,保稅區以外資、民資為主體的食用油脂、覆銅板、化纖紡織、高級包裝材料等大型企業生產經營態勢良好,並不斷追加投資擴大規模。建成高新技術開發區

1991年6月15日,汕頭市高新技術產業工作會議隆重召開。

在此次會上,中共汕頭市委提出了創辦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構想。

在當時的情況下,世界經濟發達的國家都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汕頭市能否發展起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群,是汕頭加速現代化建設步伐,盡早實現現代化的關鍵。

此次汕頭市高新技術產業工作會議提出的,開辦創辦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汕頭對開辦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初步構想。

1992年4月,汕頭市政府正式決定設立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研究、開發、中試、生產和經營的綜合性基地。

決定作出後,汕頭有關部門就開始積極組建領導機構,開始了開發區的籌建工作。

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麵積4平方公裏,分東西兩個片區。東片區位於龍湖區與金園區交界處,是汕頭特區城市的中心地帶,規劃麵積約3平方公裏。

在籌建過程中,有關部門一方麵組織力量草擬有關政策措施和優惠辦法,報市政府審批,並率先進行東片區的規劃設計工作。

另一方麵,開發區還積極開展招商工作,確定進區項目,籌措建設資金,創辦一係列開發實體機構。

1992年12月30日,對於汕頭來說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在這一天,經過緊張的籌措,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隆重舉行奠基典禮。

1993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了汕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省級開發區。

10月,開發區東片開發區正式破土動工,並很快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為了使開發區的建設更具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開發區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汕頭規劃設計部,製訂了開發區(東片)控製性詳細規劃。

根據這個規劃,東片開發區被分為綜合管理區、工業廠房區和生活配套區等3個功能小區。

而綜合管理區位於開發區南部,是全區信息中心、管理中心、技術交流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和綜合服務中心。

工業廠房區分為通用廠房區和自建廠房區,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可以在自建廠房區內建設符合特殊要求的建築物,而中小企業可以在通用廠房區辦公。

生活配套區位於開發區西北部,靠近廣廈新城住宅區,可以依托廣廈新城住宅區的公共設施,為生活區的人們提供方便。

東片開發區建設全麵鋪開後,區內“五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很快就全麵完成。於是,東片開發區便最早進入啟動運轉。

至1993年底,經篩選、審查同意進區的企業有117家。其中有美國、德國、法國、新加坡等一批外國公司,以及國家電力工業部、郵電部、航空航天部和中科院等國家部委投資的國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