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編隊各種測量船上報告聲接連不斷:
遙測收到信號!雷達發現目標!跟蹤目標正常!
目標還沒有飛出地平線,測量船上的雙頻測速儀就首先收到了目標信號。
接著,180雷達、450遙測設備相繼發現、捕獲目標,並連續跟蹤測量,將測得的數據迅速傳送到渭南測控中心。
10時20分鍾,“發現目標!”隨著測量船隊試驗人員的報告口令,人們紛紛擁上甲板,目不轉睛地向船隊西北上空瞭望。
隻見一個亮點從西北天際飛來,穿過一團雲霧後,亮點越來越大。這是彈頭、二級彈體再入大氣層時的景象。這時,雷達的熒光屏上立即有了顯示,操作人員迅即準確地識別目標,操縱雷達跟蹤彈頭。
瞬間,亮點變成一個大火球,拖著一條尾巴呼嘯而至。
當彈頭進入黑障區時,180雷達及時轉為反射式跟蹤,連續測量了彈道參數。
要知道,“718”激光電影經緯儀則在空中大塊雲較多的情況下,仍獲取了彈體、彈頭飛行和彈體爆炸實況。
而且,船上遙測設備在黑障區信號中斷時,由中心計算機以數字引導跟蹤目標。
在目標距水麵10公裏高度以下穿過黑障區後,遙測信號恢複正常,船上的遙測設備立即接收到了實時遙測和記憶重發遙測信號。
在距離海麵還有幾千米高度時,突然,一聲巨響,裝有火箭飛行重要參數的儀器艙,自動從火箭頭部彈射出來,打開降落傘,徐徐飄落洋麵,火箭頭部則“撲通”一聲墜入海。
彈頭落水後,激起了一股近200米高、直徑約30米的巨大的水柱。水中像開了鍋似的沸騰起來,水蒸氣隨著水柱一同升高,在水柱頂上形成—個偌大的水蒸氣霧團,如同原子彈爆炸後形成的蘑菇雲。
這時候,幾名跟蹤報道的記者,不失時機的記錄下了這珍貴的一刻。
儀器艙落水時,熒光染色劑把蔚藍色的海水染成翠綠色,像一條數百米長的錦帶漂浮在洋麵上。
這時,早就在附近等待的一艘快艇,如離弦之箭向落區駛來。打撈直升飛機也迅速向落點飛去。飛機到達儀器艙上空後,垂直懸停在離洋麵30米的空中。
隨後,潛水戰士沿著懸梯,跳入海洋,僅用5分20秒就把儀器艙勝利打撈上來。直升飛機載著儀器艙,安全飛回打撈船的飛行甲板。
火箭落入預定海域!測量回收任務完成!
這勝利的消息,通過測量船上的通信電波,迅速傳到各測控台站,傳到發射場,傳到首都北京。
霎時間,船隊汽笛長鳴,彩旗飄舞,甲板上大家歡呼、跳躍,爭相握手慶祝:“我們勝利了!”
從陸地到海洋,發射場到監測站,從打撈區到飛控中心,頓時所有的參試人員都掌聲雷動。
10分鍾後,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用多種語言向全世界播發了我國洲際導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的消息。
6月2日,遠赴太平洋的18艘艦船圓滿完成任務後,安全返回舟山。
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派葉劍英、張愛萍前往上海迎接,並召開了盛大的慶功大會。
1980年5月12日,我國由甘肅酒泉基地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發射了“東風5號”地地洲際導彈。
因為該導彈攜帶的隻是模擬彈頭,所以,被通俗地稱作:“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發射運載火箭。”
這次發射,標誌著我國第一代洲際導彈研製任務的勝利完成,也標誌著我國戰略導彈核武器達到了新水平,我國國防現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國史全鑒》本書編委會編團結出版社
《共和國要事珍聞》鄭毅李冬梅李夢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
《中國大決策紀實》黃也平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
《奇鯨神龍》彭子強著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國航天騰飛之路》王恒禮主著中國文史出版社
《神舟巡天》石磊左賽春主著中國宇航出版社
《太空追蹤》李培才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國航天決策內幕》鞏小華著中國文史出版社
《雷震海天》何立萍嚴華呂慧英主著中國宇航出版社
《天歌》天泉何建明著中國宇航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