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南太平洋海域晴空萬裏。為了提供較有利的跟蹤測量條件,整個跟蹤測量工作是用麵對目標來向在船航行狀態下進行的。
此時,艦船的防搖晃係統也投入工作,以便降低對船載4大跟蹤測量設備伺服穩定係統的擾動。
待命中,“遠望2號”被安排在目標來向的前端,“遠望1號”安排在彈頭落區附近。我國洲際導彈發射成功
5月18日3時,坐落在渭南深山峽穀中的信息交換中心,供指揮所人員休息的3個房間的電話鈴同時響了起來。
這是電話總機按約定時間向指揮所發出的起床鈴聲。
指揮人員迅速起床,帶著各種任務操作手冊,沿著山路來到指揮大廳。
指揮大廳設在控製計算機大樓的二樓,也稱中央控製室。
大廳正麵是8塊記錄儀,用以顯示洲際導彈的彈道坐標、高度曲線、速度曲線、彈下點軌跡等。
記錄儀下麵,調度指令台一字兒擺開。左右牆壁上掛著幾幅測控基地預先繪製的幾幅大型掛圖。
在這次重大試驗任務中,渭南信息交換中心的地位舉足輕重,它將完成如下使命:
組織廣州台、北京台、慈利台和渭南台完成與測量船隊的岸船通信。
中轉國防科委指揮所對測量船隊的指揮通信。
實時彙集、交換發射場、測控站、測量船的測量數據,並向國防科委指揮所發送綜合顯示信息。
向自由飛行段各測控站發送數字引導信息;完成實時引導數據計算和實時落點預報計算,並向測量船發送計算結果。
完成自由飛行段彈道事後計算。
為了確保上述使命的圓滿完成,信息交換中心除利用原有設備外,配置新設備近百台套。
9時45分,遠在酒泉的導彈發射場區的地下發射控製室裏,指令長凝視著電子鍾的時間,不斷地發出口令:
10分鍾準備!5分鍾準備!1分鍾準備!
發射前最後幾秒鍾,場區上的各種跟蹤測量設備開機、高速攝影機、磁帶記錄儀等記錄設備啟動。
發射0時,隨著指令長一聲令下:“點火!”發射控製台上,年輕的操縱員沉著果斷地按下了電鈕。
霎時間,發射場立即傳來連綿不絕的巨大轟鳴聲,大地開始震顫,尾部噴著橘黃色火焰的巨大火箭拔地而起,徐徐上升,直衝雲霄。
幾秒鍾後,垂直上升的火箭開始程序拐彎,向東南方向飛去。幾十秒後,火箭排出的尾氣在空中凝成煙霧,宛如一條白練在長空向東南方向延伸。
最後在茫茫的天際裏,漸漸變成了一個小亮點,穿出了大氣層,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布設在發射場區的光學、無線電測量設備迅速捕獲、跟蹤目標,並把導彈起飛和初始段飛行參數傳至發射指揮中心。
與此同時,通信係統迅速把導彈起飛時間、彈道參數和遙測參數傳遞到渭南測控中心、華北導彈基地和北京國防科委試驗指揮所。
設置在我國內陸的各測量台站,準確地接收著渭南測控中心傳遞的測速定位信息,並引導測量設備緊緊抓住目標,精確地測定、記錄、傳遞著導彈每一瞬間的姿態、彈道參數。
在飛行控製中心,一排排顯示屏幕上,頻頻閃爍著五顏六色的數碼。每一秒鍾都有大量的測量數據,從四麵八方彙集到測控數據交換中心。
自動記錄儀靜靜地繪出火箭飛行軌跡的曲線。數據顯示:導彈飛行軌跡與理論曲線緊密地吻合在一起。這表明:火箭內部儀器工作正常,火箭飛行正常。
隨後,喜訊不斷傳來:
跟蹤良好!工作正常!飛行正常!二級關機!頭體分離!
導彈沿著預定軌道,越過銀川、太原、石家莊、濟南等地上空,跨過廣闊的西太平洋,飛向南太平洋預定落區。
火箭在太空飛行了一段時間後,再次進入大氣層,向太平洋預定海域飛來。
太平洋上,波光粼粼。作業艦船上紅旗飄揚。測量船、打撈船宛如迎賓的儀仗隊,整齊地排列在火箭預定落區的兩側。驅逐艦在船隊周圍巡邏,遙測直升機在不停地盤旋。
北京時間10時整,南太平洋當地時間14時整,所有參試船隻的指揮台上,都可以聽到保密機裏傳出的、遠在酒泉發射中心的清晰的聲音:
牽動!點火!起飛!已進入軌道!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