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聯產承包

●萬裏叮囑農委:“不要勉強!有些同誌思想不通,要耐心等待,因為具體工作還要靠下麵的同誌去做。”

●社員王道銀說:“過去幹部不知有多難!沒有尿的也去撒尿,婦女不該喂奶的也去喂奶,如果讓我們包產到戶幹,兩三年內要糧有糧,要豬有豬,要啥有啥。”

●嚴美昌的孩子有意見了:“爸,我們都快半塊地了,我大爺怎麼還不來幹活,這塊地又不是全是咱家的,我們也不幹了,回家吧!”

● 聯產承包

共和國故事·農民心願安徽放寬農業的政策

1977年6月,江淮大地,烈日炎炎。

就在此時,在1975年整頓鐵路中表現突出的萬裏,受鄧小平的推薦來到安徽,擔任安徽省委書記。

萬裏到達安徽後,對工作稍事安排,就開始把注意力轉到安徽的農業和農村。

萬裏在戰爭年代一直生活戰鬥在農村根據地,對農民是熟悉的,但進城後一直從事工業和城市工作。

這次,解決安徽的農業、農村問題,萬裏決定輕車簡從,直接深入基層、深入農戶。不做指示,隻是看、問、聽,爭取盡快了解農村的現實情況。

在當時,安徽農村貧窮的狀況非常嚴重,多次巡察的所見所聞,令這位新上任的省委書記觸目驚心,憂心如焚。

此時,萬裏深深感到,對農村改革已經是刻不容緩了,對此,省委必須下大力氣推動。

1977年10月,在萬裏的一再支持下,安徽省委召集地、市農委主任召開座談會,了解調查情況,研究解決辦法。

會議開了一星期,當時在會上,關於農村的討論大家都認為農村困難很多,但對改變現有農村政策,與會同誌的爭議卻很大。

經過激烈討論,最後,會議形成了一個會議紀要。

萬裏對這個紀要大為讚賞,連聲說好,因為那個紀要真實而全麵地反映了當時安徽農村的現實。

根據這個紀要,安徽省委提出了解決農村困境的六條意見。這就是以後影響深遠的《六條規定》,又被稱為《六條意見》。

其主要內容是:

1、搞好農村的經濟管理,允許生產隊根據農活建立不同的生產責任製,可以組織作業組,隻需個別人完成的農活也可以責任到人。

2、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

3、減輕社隊和社員的負擔。

4、落實按勞分配政策。

5、糧食分配要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

6、允許和鼓勵社員經營自留地、家庭副業、開放集市貿易。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開地、市、縣委書記參加的常委擴大會,逐條討論這份草案。

在討論會上,爭論十分激烈,思想分歧很大。大部分幹部認為“六條”是解決安徽農業的及時雨;而少部分人則心有餘悸,他們擔心“六條”的精神正是多年來批判的“三自一包”、“單幹風”。

有的同誌說:“這不是社會主義方向!”

有的同誌說“給農民的自主權太多啦!這樣下去,會不會滑到合作化前。”

更有一些老同誌,對此改革措施,簡直痛心疾首,大力反對。

針對這些思想分歧,萬裏在會上做了《最重要的生產力是人》的重要講話。他指出:

農村的中心問題是把農業生產搞好,各級領導、各個部門,都要著眼於發展農業生產。集體經濟要鞏固、發展,還必須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生活不斷有所改善。凡是阻礙生產發展的做法和政策都是錯誤的。

農業政策怎麼搞好,管理怎麼搞好,主要應當堅持因地製宜的原則,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

萬裏還反複告誡與會幹部,我們現在是撥亂反正。既然是撥亂反正,我們都沒有經驗,如何搞,主要靠我們自己在實踐中去創造。如果事事都要靠中央現成的東西,那還要我們這些領導幹部做什麼啊!大家要發揮創造性,不要怕犯錯誤。

同時,萬裏還叮囑農委:“不要勉強!有些同誌思想不通,要耐心等待,因為具體工作還要靠下麵的同誌去做。如果硬寫進去,他們接受不了,反而會把事情搞糟。”

萬裏的講話讓幹部們吃了定心丸,統一了思想,會議折中了代表的意見,對“六條”又做了不少處文字和提法上的修改、潤色。

最後,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試行草案)》,即“六條規定”。

《六條規定》的出台,立即轟動全省,震撼全國,預示著一次深刻地農村革命的前奏。

《人民日報》以頭版顯著位置發表題為《一份省委文件的誕生》的文章,並配發了評論員文章。

“六條”在安徽省是一份具有十分重要曆史意義的文件。它是清除當時思想流毒、撥亂反正的一個重要成果,是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個重要信號,實際上中國農村改革是從這裏拉開了序幕。

這份文件針對當時農村政策方麵存在的幾個嚴重問題,撥亂反正,做了新的具體規定,突破了許多“禁區”。

隨後,剛剛恢複工作不久的鄧小平,看到安徽省委的“六條規定”,非常興奮,當即給予明確地肯定。

於是,一場農村的改革帷幕,在江淮大地率先拉開了。肥西率先示範包產到戶

1978年,“六條規定”的頒布,給安徽農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

然而,正當安徽農民以高漲的熱情在那片土地上驅散著貧困的時刻,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在貧窮的安徽大地上。

夏秋之交,安徽省發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這次大旱大部分地區從春天到秋天近10個月沒下雨,全省許多水庫幹涸,河水斷流。屬於我國五大河流之一的淮河,隻有約正常流量05%的水流。

安徽省約6000多萬畝農田受災,400萬人口的地區人、畜缺水吃,土地龜裂、塘底朝天,一些農民不得不趕著牲口遷移。

持續的旱情也在無情地考驗著緊鄰省會合肥附近的肥西縣。

9月1日夜,安徽省肥西縣山南區在柿樹公社黃花大隊召開了全大隊23名黨員參加的黨支部擴大會。

大會主要討論省委《六條規定》,同時探討戰勝旱荒,保耕保種的出路。

麵對持續的旱情,與會幹部都是一籌莫展:風調雨順尚且不能讓農民吃飽,如此的大旱,困難就更加大了。

麵對此情況,會上有一個同誌提出:隻有一條路,就像1961年那麼幹,包產到戶。

這位幹部的話引起了大部分同誌的認同,當然也激起了不少人的反對。

一個幹部說:“剛解放時,我們都是單幹。那時候人們都和和氣氣,家家都有餘糧。單幹肯定能幹好,隻是政府不允許。”

還有幹部說:“隻有單幹,才能使農民擺脫今年農業大旱帶來的問題。”

“單幹了,如果他們再幹不好,隻能怪自己。”

而還有一部分人擔心地說:“把地分了,一家一戶,不是分田到戶嗎!這個中央可是不允許的喲!”

也有人說:“此路走不通,這是拉倒車。”

麵對大家的爭議,盡管區委書記湯茂林心裏很沒有底,但他還是議出了一個“試試看”的辦法:

定土地,每個勞動力包5畝麥子,5分油菜地;定產量,小麥畝產200斤,油菜畝產100斤;定工本費,每畝5元;製定超產獎勵製度,畝超產100斤,獎勵60斤糧食;製定懲處製度,減產100斤,要賠償。

黃花大隊的“包產到戶”實行以後,風聲很快傳遍附近各村。於是,附近生產隊也紛紛要求實行“包產到戶”,有的生產隊甚至已經開始偷偷打算,在生產隊實行“包產到戶”。

9月18日,麵對各地紛紛要求“包產到戶”的要求,湯茂林在黃花大隊召集附近3個公社的黨委書記和9個生產大隊的支部書記開會。

這次大會重點推廣黃花大隊的辦法。

會後,黃花大隊按水、旱、崗搭配,兩天內將1700畝土地分掉了1420畝。與此同時,其他各隊也開始紛紛搞起了“包產到戶”。

9月22日,湯茂林召集各公社黨委書記會,他頂住壓力宣布:按照黃花大隊的辦法幹。

於是,一場“包產到戶”的大膽嚐試在肥西縣率先開始了。

9月末,一封匿名信送到了安徽省委書記萬裏手中,信中痛批湯茂林的做法是倒退。

看完信後,萬裏批轉給省政協主席顧卓新閱,顧卓新又批給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光宇,要求交省農委調查處理。

於是,安徽省農委派去幹部,親自去進行調查肥西的改革情況。

不久,遵照省委的指示,省農委抽調了12位同誌,並吸收部分縣、區、社的同誌,組成38人的省委工作隊,來到肥西。

調查組到達後,幹部、群眾展開了熱烈討論。大家對生產責任製問題最感興趣,普遍要求實行包產到戶辦法。

在當時,山南公社宗店大隊19個生產隊,幹部、社員一致要求實行包產到戶。他們說,不這樣,農業生產搞不上去。

這個大隊有位曾立過幾次戰功的抗美援朝複員軍人張世林說:“我講句不怕坐班房的話,要想把農業搞上去,就要把產量包到戶上。記得土改時,我家分3畝田,我不在家,請人代耕,每年收17石稻子。現在,還是這幾畝田,集體種每年隻收6石稻。”

紅星大隊三合隊社員汪其高75歲,老伴78歲。汪其高說:“去年分口糧1200斤,稻草800斤,油脂5斤,付款172元,由我兒子汪晉清負擔。如果搞包產到戶,我老兩口可以種兩畝水田,一畝旱地。水田最少可收2000斤糧,除交征購和集體提留外,自己可得1350斤。加上去年秋借種的6分地,可收小麥150斤,總共可收1500斤,比去年從集體分配的還多300斤,而且還不要付款。”

紅星大隊民兵營長何道發說:“農村包產分組越小越好,綁在隊裏隊長動腦筋,分到組裏組長動腦筋,包到戶上人人動腦筋。”

湖中大隊在討論中,幹部群眾講,過去搞“責任田”時牛力不足,糧食不夠吃,人還浮腫,隻幹兩年就富了,收的山芋吃不了,捆在草裏當草賣。現在人多了,牛強了,幹部社員都有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搞起來就更快了。

劉老莊大隊夏壞生產隊社員王道銀說:“過去幹部不知有多難!沒有尿的也去撒尿,婦女不該喂奶的也去喂奶,如果讓我們包產到戶幹,兩三年內要糧有糧,要豬有豬,要啥有啥。”

在討論中,幹部群眾還提出了不少意見。有的說,這次是省、縣、區、社直接給我們宣講中央文件,我們要求包產到戶,如果這一炮打不響,就沒有希望了。

麵對上述情況,調查組成員周曰禮感到應該盡快上報安徽省委。

於是,周曰禮連夜趕回合肥。

0第二天,周曰禮就肥西山南公社的情況,向萬裏作了口頭彙報。

萬裏聽後很重視,他謹慎地說:“群眾的意見應當重視,這個問題省委要專門討論一次。”

不久,萬裏在稻香樓西苑會議室召開省委常委會議,專門討論包產到戶問題。

在會上,首先由有關同誌彙報省委工作隊在肥西縣山南公社,宣講中央兩個文件情況和幹部群眾的意見。

常委們在討論中認為包產到戶是個好辦法,但中央文件中明確規定“不許包產到戶”,如果要實行這種辦法,應先向中央請示。

在會上,負責農業的王光宇在會上回顧了1961年安徽推行“責任田”的情況,他說:“‘責任田’對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克服農村困難局麵,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確實起了很大作用。現在一講起‘責任田’,農民都非常懷念,說‘責任田’是‘救命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