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但在周圍地方的影響和省、縣的促進下,大寨還是采用了包幹到戶責任製。

實行大包幹後,大寨人的生產積極性迅速高漲。很多農民高興地說:“砸了大鍋飯,磨不推自轉”。

承包第一年,大寨糧食總產首次突破百萬斤大關,創大寨史上產糧最高記錄,人均收入猛增至544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與大寨一樣,廣東佛山實行包產到戶後,也取得了大豐收。佛山地區全麵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製的第一年,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67%,稻穀畝產、糖蔗、塘魚、花生的總產均創曆史最高水平。

當年全區社員人均收入達463元,比上一年增加112元。全區農村人均儲蓄208元,為全國之冠。在包產到戶的有力推動下,佛山區的順德、南海、番昌更成為有名的華南“四小虎”。

在貫徹1982到1984年中央3個一號文件精神的過程中,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製不僅繼續向全國各地擴展,而且由農業擴展到林業、牧業、漁業和鄉鎮企業等農村各個生產領域。

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江蘇,包產到戶為主的承包製催生了鄉鎮企業的高速發展。

在江蘇省實行承包製後,無錫縣堰橋鄉首先把承包製引入鄉鎮企業。企業由職工或者廠長、經理承包,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1983年實現利潤增長728%,1984年又比1983年增長412%。

堰橋的經驗迅速在蘇州市、南京市等江蘇省其他和江蘇以外的省份擴展開來,從而大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家庭聯產承包製還推動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

在廣大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後,農村迫切需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麵對這一新的形勢,1984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農村工作會議,確定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搞活農村經濟的任務。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1985年一號文件。文件強調著手調整農村宏觀經濟政策,改革農產品統購派購製度。

上海青浦縣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首先有徐涇、華新等12個公社的1537個生產隊,恢複實行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形式。

1980年下半年,貫徹黨中央七十五號文件後,多種形式的包產責任製迅猛發展。從西瓜、油菜籽、棉花等經濟作物包產,發展到糧食作物包產;從部分作物聯產到勞,發展到全部作物聯產到勞。

至1982年10月,全縣有1088個生產隊實行全部作物聯產到勞責任製,占生產隊一半左右。實行單項作物聯產到勞的生產隊數的比例都的不同程度地增加。

1983年,本縣農業生產責任製從包產發展到以家庭為承包單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取消分配中的工分環節,按最終產量直接分配,又稱“大包幹”,即“交足國家的,留好集體的,餘下都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