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初步放開
●葉劍英鏗鏘有力地說:“目前在有限範圍內繼續存在的城鄉勞動者的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附屬和補充。”
●鄧小平看著大家,微笑著說:“前些時候那個雇工問題,相當震動呀,大家擔心得不得了。讓‘傻子瓜子’經營一段,怕什麼?傷害了社會主義嗎?”
●魏玉明在辦公室裏向薑維宣布:“你要辦的私營公司經國務院批準,可以同港商合資辦公司了。”
● 初步放開
共和國故事·大道朝天中央決定轉變工作重心
1978年11月初,首都北京的氣溫開始由涼轉冷,一時間,北京大街小巷的樹木仿佛被染上秋的顏色,或紅或黃,煞是美麗。
11月10日,在這個詩一樣美的季節裏,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京西賓館隆重舉行了。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各省、市、自治區和各大軍區的主要負責人,有中央黨、政、軍各部門和群眾團體的主要負責人,共213人。
於是,這個一向寧靜的,並被譽為中國“最安全的賓館”和中國“會場之冠”的京西賓館,突然之間熱鬧了起來。
中午過後,京西賓館門前一輛輛汽車送來了與會的同誌,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幾乎全部聚集到這裏來了。
這次會議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做了充分的準備,是啟動國家偉大的曆史性轉折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
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是參加這次會議全體人員的共同願望,是大家都同意的。但是,以什麼作為指導實現工作重點轉移的方針,卻有不同意見。
11月12日,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東北組發言時,他針對黨的曆史上的若幹重大問題提出新看法。
陳雲鏗鏘有力地說:
我完全同意中央從明年起把工作著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
陳雲的意見獲得與會同誌的熱烈響應,會議氣氛馬上活躍起來。更重要的是,陳雲的發言還提示人們,要解決曆史上遺留下來重大問題,要有一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敢於衝破禁區的精神。
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在講話中,鄧小平高度評價了持續半年多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他強調,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幹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
更引人注目的是,鄧小平在這個重要講話中,主張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
他說:
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範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
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
鄧小平這一觀點的提出,打破了長期以來平均主義泛濫所導致的效率低下和普遍貧窮的狀態,激發了國民創造財富的欲望,給國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也為日後私營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政策環境。
中央工作會議原計劃,在13日舉行閉幕式之後應該結束,但與會者認為鄧小平的講話非常重要,紛紛要求延長兩天學習討論。
就這樣,中央工作會議於12月15日結束。
中央工作會議結束第三天後,具有巨大轉折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
由於中央會議做了充分準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12月18日到22日,隻開了5天,就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
12月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全會公報。公報鄭重宣布:
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從1979年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這一重大決策,解決了從1957年以來沒有解決好的工作重點轉移問題,這是黨在政治路線上最根本的撥亂反正。全會毅然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提出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雖然沒有直接提及私營經濟問題,但是已經把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沿著這個方向發展,私營經濟複蘇將是題中應有之義。所以,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飽受歧視和摧折的中國私營經濟也迎來了破土而出的春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種活躍的氣氛,一種改革的期待,從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不可阻擋地升了上來。那些殘存下來偷偷摸摸幹著個體的小生意人,此時也似乎吸到了氧氣。
不錯,一種生氣勃勃的大氛圍,使他們的生命開始有了新的希望。中央允許私營經濟發展
1979年初,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中國,再次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此時,各行各業都麵臨著很多問題,改革已勢在必行,其中尤以私營經濟領域最為嚴重。
原來,在1956年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後,私營經濟在中國幾乎絕跡。
1977年,鄧小平複出後,隨著私營經濟政策的逐漸放鬆,各種私營經濟開始有恢複的跡象。
1977年2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向中央作出報告:
各地可以根據當地市場需要,在取得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後,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等個體勞動,但不準雇工。
這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有關個體經濟的報告。
這個報告在具體工作的指導方針上,在實踐方麵實現了突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央調整政策,改變了以前強迫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做法,允許中學畢業生留在城市升學和就業。同時,放鬆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隻有因病、因家庭困難才可以返回城市的限製。
那些留在遙遠的農村務農,與家人分別多年的大批城市知識青年從政策變化中看到了希望,想盡各種辦法要求回城。
緊接著,全國就出現了千萬知青大返城現象。這麼多人一下子湧回城市,第一個壓力就是就業問題。
麵對就業壓力,各地都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仍然解決不了如此龐大的待業隊伍的需求。
當時,廣州等地把那些到工廠、商店做臨時工的待業青年稱為“八路軍”,因為他們每天工資8角錢。
盡管如此,“八路軍”們仍感慶幸,因為找不到活兒幹,隻能仰食父母的待業青年為數更多。
很多待業青年成了新遊民,閑散在家,也對社會安定造成隱患。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人無事生非,打架鬥毆,導致犯罪事件增長。
1979年7月20日,時任國家計委顧問的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麵對如此巨大的就業問題,就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他就如何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一篇長篇文章,文章題目是《廣開就業門路必須改變勞動管理製度》。
在文章中,薛暮橋提出要廣開就業門路。他說:
憲法規定允許“從事法律許可範圍的,不剝削他人的個體勞動”,這一條也應當實行。最近北京市崇文區在搞試點,據說很有效果。現在城市中不但集體所有製還要提倡,連個體勞動,如遊街串巷的磨刀、補鞋也不應當完全砍光。
這是20世紀70年代,第一個在中央黨報上發表的支持個體經濟的文章。
由於薛暮橋在中央政府和經濟學界,長期擔任重要職務,再加上這個文章又是在《人民日報》發表,所以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
當然,薛暮橋文章中為個體經濟所做的辯護,決不僅僅是為解決就業問題提出的權宜之計。
這篇文章,在理論問題上衝破了禁區,產生了很大影響。
9月29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的大會上,葉劍英明確說:
目前在有限範圍內繼續存在的城鄉勞動者的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附屬和補充。
終於,中國向私營經濟緊關的大門開了一條縫,於是,沉寂了20多年的私營經濟開始複蘇了。
一時間,在大小城鎮的街道巷子裏,已經出現了修車的、修鞋的、補鍋的、裱畫的、做衣服的、開小飯館的……膽子大的人先幹起來了。
到1979年底,個體戶發展到31萬人,比1978年的14萬人增長了一倍多。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開各省、市、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形成《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幾個問題》的會議紀要。
文件指出:
要充分發揮各類手工業者、小商小販和各行各業能手的專長,組織他們參加社隊企業和各種集體副業生產;少數要求個體經營的,經過有關部門批準,與生產隊簽訂合同,持證外出勞動和經營。
在這些背景下,從那時起,我國的個體經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了起來,並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成長。0私營經濟開始迅速複蘇
1978年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所34歲的工程技術員柳傳誌按時上班,從寫著自己名字的信格裏取出了當日的《人民日報》。一般來說,他整個上午都將在讀報中度過。
平時讀報時,柳傳誌總是很平靜的。然而這天,看報的柳傳誌卻顯得很是興奮,非常激動。
原來,柳傳誌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一篇關於如何養豬的文章,他激動不已,因為很久以來,報紙一登就全是革命,全是鬥爭,全是評論、社論。
而這天,《人民日報》竟然登載養豬的文章!
“氣候真是要變了!”柳傳誌敏銳地意識到。
與柳傳誌一樣,隨著政策的逐漸放活,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氣候要變了”。於此同時,更有一些人勇敢地邁出了開創私營企業的第一步,尹盛喜便是是這批勇者隊伍的一員。
尹盛喜於1938年10月出生於山東肥城。1964年到1978年,他在北京前門的大柵欄街道辦事處任幹部。雖說職務並不顯赫,但“旱澇保收”沒問題。
在當時,在那個千萬知識青年人人求職而不得的年代,這份“鐵飯碗”還頗招人羨慕。
然而,血氣方剛的尹盛喜並沒有過多的留戀這個“鐵飯碗”,他已經開始準備創業了。
1979年,尹盛喜不顧社會的譏諷與親朋的不解,毅然下海,領著幾個待業知識青年,辦起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
於是,尹盛喜從銀行借了幾千塊錢,領著一撥兒待業青年,在北京前門、大柵欄一帶露天擺幾個攤,兩分錢一碗,賣起了大碗茶。
大碗茶,乃是北方流行習俗,它和福建功夫茶、廣東早茶的細品慢咽不同。路邊大壺衝泡,大碗暢飲,粗獷隨意,提神解渴。一張桌子,若幹粗瓷大碗即可。老百姓逛街渴了,來一碗大碗茶,咕咚咚喝下去很是暢快。
當然,大碗茶受歡迎的另一個理由,就是便宜實惠,老百姓消費得起。所以,無論是車間工地、輪船碼頭,還是田埂樹下、路邊涼亭,大碗茶最有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