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擊鼓罵曹(1)(1 / 3)

近代大學者陳寅恪先生說過:\"夫曹孟德者,曠世之梟傑也。其在漢末,欲取劉氏之皇統而代之,則必先摧破其勁敵士大夫階級精神上之堡壘,即漢代儒家思想。\"所以,他殺崔琰,殺孔融,殺楊修,殺禰衡,從肉體上的摧破,是最徹底的消滅法了。

他先後殺掉好幾位很有代表性的文人,那個禰衡,雖然不是他親手處置的,但也是被他采取借刀殺人的辦法,把章 其實,曹操算得上是個作家,而且還是大作家,他的詩文寫得比崔、孔、楊三位,怕還要出色一些。至少可以說是氣勢非凡,大家風範,毛主席都讚他\"東臨碣石有遺篇\"。但是,作家要收拾起作家來,自古以來,是不大溫柔的。尤其是擁有一定權柄的作家,那生殺予奪的無情,是相當厲害的。因為,一旦處理什麼事情,那嫉妒之心介入其中,就必然有擴大化和過頭過火的弊端了。而文人的嫉妒,特別那些寫不出或寫不好作品的作家,則尤以為甚。下起刀子來,也必然是更心毒手辣的。

要用今天的醫學觀點看,漢末的章 章 然而,直到禰衡章 \"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正在形成一個新的政治文化中心。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培植擴大勢力,他的對立麵自然也在網羅人才,積蓄力量。孔融一直是跟曹操唱對台戲的,也算是對立營壘裏的一個領袖人物,經常聚著一幫人,抨時議政。現在來了章 孔融在奏章 魯迅先生有篇文章 如果不是孔融的煽動蠱惑,禰衡也許不至於目空一切,眼中無人到章 禰衡的倒黴,就是那種純粹的文人絲毫不懂政治的悲劇了。

罵是罵得淋漓盡致,有出《擊鼓罵曹》的京劇,那急口令式的唱段,是相當精彩的。但是,章 薑,永遠是老的辣,年輕人總是容易上當受騙。所以,對那些別有用心的吹捧,年輕作家真得有幾分清醒才是。禰衡是一個純粹的文人,便相信凡文人皆純粹,認為孔文舉、楊德祖是同他一樣的,於是心氣相通。其實孔、楊二位,是文人不假,但他們更是政客,亦文亦政,政甚於文。說得好聽一些,是為了匡扶漢室,鏟除元凶;說得率直一些,不過是各種政治派別的權力之爭罷了。一個不諳世事,也不知天多高地多厚的年輕作家,攪進章 但曹操殺了章 不過,若是從曹操借詞殺掉孔融、楊修,決不寬貸,而卻將禰衡送到劉表處,縱之不問看來。章 其實,按他\"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哲學,還會在乎殺掉一個禰衡的臭名嗎?但他放了他一馬。無論孔融,無論楊修,都要比禰衡聲望高多了,是當時眾望所歸,舉足輕重的人物,不也毫不在乎輿論,說殺就殺了嗎?所以,對於殺禰衡的\"借刀\"說,也還有存疑之處。曹操是興之所至,什麼都幹得出來的。

如以當場受辱,惱羞成怒的情況來看,禰衡倒是該殺的,但沒想到曹操把他禮送出境了。\"操教備馬三匹,令二人挾持而行;卻教手下文武,整酒於東門外送之。\"章 孔融雖然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好像很瀟灑的樣子,其實聚在他身邊的人,曹操明白,絕不是在那兒作文學沙龍式的清談,而是政治上反對自己的裴多菲俱樂部,他自然是不會容忍的。那個恃才傲物的楊修,則卷得更深,不僅在文學上,和他的兒子曹植密不可分,到了\"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的地步,而且在政治上也攪在一起,特別是介入了宮廷裏麵最敏感的繼承接班的鬥爭。因此,文學家的曹操,也許可以把他們兩個視作文友;政治家的曹操,那麼對不起,就是危險的政敵,不除掉那就\"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

那個文學新秀禰衡,被他們鼓動起來,結果掉了腦袋的教訓,若是引起孔融、楊修的足夠警覺,也許情況會好一些。劉備最後不是靠韜晦,逃出了曹操的手心了麼?但章 穿上龍袍的醜角